当一位企业家在公开场合用"烧死人"描述竞争对手的产品事故,这究竟是行业竞争的常态,还是已经越过了商业伦理的底线?格力电器董事长董明珠近日在股东大会上的言论,将这场关于新能源车安全性的讨论推向了风口浪尖。在小米SU7事故原因尚未官方定性前,这番充满情绪化的表述不仅引发舆论哗然,更折射出新能源汽车行业亟待规范的安全讨论机制。
情绪化标签背后的安全焦虑
董明珠用"小米汽车烧死人"的刺激性表述,将个别事故与品牌技术直接挂钩。这种未经验证的归因方式,正在加剧公众对电动车安全的非理性恐慌。事实上,3月29日安徽高速事故的调查结果尚未公布,而2023年三亚机场67辆格力钛新能源客车烧毁的事故犹在眼前。特斯拉等国际车企对事故的谨慎表态值得借鉴——技术讨论应基于事实而非情绪,负责任的企业从不会将悲剧作为营销工具。
选择性对比暴露的安全宣传漏洞
"格力电车在北京大1路跑了十几年无事故"的说法经不起数据推敲。公开资料显示,格力钛公交车2017年10月才投入运营,实际不足8年。更值得玩味的是对比逻辑:售价5.8万元的格力钛物流车与21.59万起的小米SU7本属不同赛道,用商用车安全性对标乘用车,如同用卡车标准评价跑车性能。当安全宣传脱离严谨数据,不仅无法佐证技术实力,反而会反噬品牌公信力——格力钛新能源客车在三亚的火灾事故被刻意忽略,正是这种选择性叙事的典型例证。
行业互撕的代价:从攻击对手到共建标准
企业借事故相互攻讦的短视行为,最终损害的是整个行业的信任基础。非理性讨论分散了人们对电池热失控防护等真正技术痛点的关注,数据封闭与攻击性言论更会延缓行业协作。反观华为与车企的开放合作模式,证明新能源赛道容得下多赢格局。根据《反不正当竞争法》,董明珠的言论可能已触碰"商业诋毁"的法律红线——在关乎生命安全的领域,企业家更应谨言慎行。
安全争议的破局点:敬畏技术,回归用户
真正的技术自信无需贬低对手。小米选择公开SU7碰撞测试报告的透明做法,远比口水战更有建设性。在这个电动化转型的关键期,行业需要的是联合推动安全标准统一,而非利用事故营销。董明珠将精力投入技术突破而非舆论攻伐,或许才是格力钛扭转市场颓势的正道。
商业竞争从不是零和游戏,尤其在新能源汽车这个关乎生命安全的领域。唯有以敬畏之心对待技术,以开放之态共建标准,才能赢得消费者的长期信任。当行业领袖们停止互相指责,开始共享安全数据时,中国新能源汽车才能真正驶向全球舞台的中央。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