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SU7,四月猛蹿到10万+价位段的销冠宝座。
这事儿,咂摸起来挺有嚼头。
一方面,雷军这回算是押对了宝,掷地有声了;另一方面,也让人云里雾里:一个玩转手机的,咋就成了汽车圈的鲶鱼,搅动一池春水了?
平心而论,最初听到雷军要躬身入局造车,不少人心里犯嘀咕:这事儿能成?
毕竟隔行如隔山嘛,鼓捣手机和攒汽车,那压根儿是两码事儿。
可眼下,SU7的销量明晃晃地杵在那儿,着实打了脸。
这背后的门道,恐怕比咱们瞅见的更玄妙。
有人揣测,小米SU7的走红,靠的是“米粉”的拥趸。
这话不假,但也没说到点子上。
情怀能变现成最初的销量,但要长久霸榜,还得拿出硬实力。
小米SU7的“手机-车机”无缝衔接、AI语音助手,这些花活儿,的的确确挠到了年轻人的痒处。
说白了,就是把你手机上那套耍得溜的操作,原汁原味地搬到车上。
这就像给老掉牙的电视盒子刷了个时髦的固件,瞬间就精神抖擞了。
可随之而来的,也有闹心事儿。
小米SU7红了,也招来一堆口诛笔伐。
前阵子那起德上高速的事故,甚嚣尘上。
事故一出,各种质疑声浪一波接一波,小米的交付量也跟着俯冲。
这事儿对小米而言,无疑是当头一棒。
毕竟,安全才是汽车的命门,再花哨的功能,也敌不过一次事故带来的信任崩塌。
面对质疑,小米的姿态是“不回避”。
雷军亲自出面,担责,还砸下15个亿升级整车品控。
这种坦诚,在一定程度上安抚了躁动的用户。
可话说回来,区区15个亿就能包治百病吗?
怕是没那么简单。
深究起来,小米SU7的成功,远不止是单品本身的胜利,更是小米模式的奏凯。
小米的拿手好戏是啥?
是供应链盘活,是极致性价比,是花式营销。
它把这些优势一股脑儿地倾注到了造车上。
但汽车这玩意儿,可不是手机,它更繁复,也更需要时间去磨砺。
与固有印象相左,汽车工业其实是个老态龙钟的行当。
大众、丰田、特斯拉,这些老炮儿车企,浸淫了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光阴。
小米想在短时间内后来居上,难度系数可想而知。
当我们想当然地将小米SU7的突围归功于“互联网思维”时,是否忽略了汽车的本色?
汽车不仅是代步工具,它还牵扯到安全系数、驾乘体验、经久耐用等诸多维度。
这些都需要长期的技术积累和经验沉淀。
再瞧瞧雷军。
这次他是真豁出去了,亲自上阵试驾170多款车,洋洋洒洒写了20万字的技术报告。
这种“梭哈”的劲头,着实令人敬佩。
但造车不是光靠苦干就能一蹴而就的,它还需要对行业的洞若观火,以及对用户诉求的精准拿捏。
单从SU7上市至今累计交付突破18.7万辆来看,小米确乎有蹚平汽车市场的潜力。
是以,小米SU7的走俏,既有偶然性,也有必然性。
说偶然,它恰逢新能源汽车的东风,以及拿捏住了年轻人的消费心理。
说必然,它把小米的看家本领发挥得淋漓尽致,并且做出了些许突破。
当然,前路漫漫。
小米SU7能否一骑绝尘,能否真正成为汽车行业的颠覆者,还得让时间来裁决。
但毋庸置疑的是,小米SU7的横空出世,给中国汽车市场注入了新鲜血液,也让消费者有了更多的选择空间。
这本身就是件乐事。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