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朗逸:优点不少,但也有硬伤,买前必看

大众朗逸:优点不少,但也有硬伤,买前必看-有驾

说实话,朗逸能在中国车市火这么多年,累计卖出超500万台车,成为无数家庭的首选家轿,真不是靠运气。

小诸身边就有不少朋友开这款车,有人开了五六年除了保养没修过,也有人吐槽过一些让人糟心的小问题。

今天就从实际使用场景和市场规律聊聊,这款“国民神车”到底值不值得买,优点要讲透,硬伤也不藏着

先说说朗逸最拿得出手的优势,首先是精准踩中了中国家庭的核心需求。

2008年上市那时,合资车要么是纯海外引进不贴合国内路况,要么配置一刀切不符合家用习惯,朗逸作为第一款中方主导开发的大众A级车,从设计之初就盯着“实用”二字

车长4608mm、轴距2610mm的尺寸,在同级别里不算最极致,但空间利用率做得很到位,后排坐三个成年人不挤,后备箱塞得下婴车、行李箱还有杂七杂八的杂物,周末带家人出游完全够用。

这种“刚刚好”的空间设计,比某些追求加长但牺牲灵活性的车型更讨喜。

大众朗逸:优点不少,但也有硬伤,买前必看-有驾

再者是可靠性和保值率,这两点是朗逸的金字招牌。

大众在国内积累的口碑基础摆在这,早期桑塔纳、捷达打下的“皮实耐用”标签,自然延续到了朗逸身上。

根据第三方数据统计,朗逸的三年保值率能达到65%左右,比同级别的部分日系车还高,开几年想换车,亏不了太多钱。

小诸认识一位开网约车的师傅,他的1.5L朗逸跑了30多万公里,除了正常换机油、刹车片,没出过什么大故障,用他的话说“这台车就是个任劳任怨的伙计,不挑油不娇气”。

配置方面,朗逸走的是“实用主义”路线,没有花里胡哨的功能,但该有的都给得实在。

全系标配的定速巡航、胎压监测、前驻车雷达,都是日常开车能用到的配置,不像有些车型把基础功能藏在高配里。

真皮方向盘的阻尼感、按键的反馈力度,都带着大众特有的机械质感,开起来有种踏实感。

大众朗逸:优点不少,但也有硬伤,买前必看-有驾

油耗表现也值得称道,官方标注1.5L车型百公里5.5L,实际市区开下来也就7L左右,高速能降到6L以下,对于家用车来说,长期用下来能省不少油钱,后期保养费用也不算高,普通工薪家庭完全能承受。

,虽然现在国产车崛起了,但在三四线城市和老一辈消费者心里,大众的品牌认可度依然很高。

朗逸的外观设计走的是“中庸之道”,不张扬不另类,车头的横幅格栅、流畅的车身线条,不管是年轻人开还是长辈开都不违和,这种“老少通吃”的设计,让它在家庭用车场景里几乎没有争议。

而且大众的售后网点覆盖广,哪怕是小县城也能找到维修保养的地方,这对于不擅长折腾的普通消费者来说,也是个重要的加分项。

大众朗逸:优点不少,但也有硬伤,买前必看-有驾

但话说回来,优点再突出,硬伤也不能忽略,有些问题甚至会直接影响用车体验。

最受争议的就是早期车型使用的PQ34平台,这个平台其实是大众上世纪的技术,虽然成熟稳定,但在安全性和操控性上和现在的主流MQB平台有差距。

比如车身刚性、碰撞防护结构这些基础层面,PQ34平台的设计标准已经跟不上当下的安全要求,哪怕后期加了前排双安全气囊、碰撞自动断油解锁这些配置,也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平台本身的局限。

直到第三代朗逸才换装MQB平台,可市面上还有不少二手老款PQ34车型在流通,买二手车的朋友可得多留意。

动力系统的短板也很明显,朗逸提供1.5L自吸和1.4T涡轮增压两种选择,看似覆盖不同需求,实则各有硬伤。

1.5L自吸发动机动力太弱,市区代步勉强够用,遇到上坡或者满载,油门踩深了也没什么推背感,上陡坡车库的时候还得格外给油,不然容易动力不足。

而1.4T车型虽然动力强,但匹配的双离合变速箱低速顿挫问题一直没彻底解决,堵车的时候走走停停,变速箱换挡的顿挫感很明显,尤其是冷车启动后的前几分钟,这种顿挫更突出。

小诸的朋友就吐槽过,“早知道当初选1.5L的AT变速箱,虽然慢但平顺,双离合的顿挫开久了真闹心”。

底盘悬挂的表现也只能算中规中矩,前麦弗逊+后扭力梁的组合,在同级别里属于常见配置,但调校上偏硬,而且非独立后悬架的局限性很明显。

过减速带或者坑洼路面时,颠簸感会直接传到车厢里,后排乘客的体验尤其差,不像轩逸那样能过滤掉大部分震动。

高速过弯的时候,车身侧倾也比较明显,操控性只能说是“够用”,谈不上驾驶乐趣。

对于追求舒适性的家庭用户来说,这个底盘表现确实差点意思。

还有一些细节设计上的槽点,比如内饰用料偏廉价,中控台大面积都是硬塑料,摸起来手感粗糙,和同价位的国产车型比差距很大。

座椅的包裹性也一般,长时间开车容易腰酸背痛,而且低配车型的座椅是织物材质,透气性一般,夏天容易闷汗。

另外,智能配置方面朗逸也比较滞后,哪怕是新款车型,车机系统的反应速度、功能丰富度都不如国产家轿,没有语音控制、车联网这些年轻人喜欢的配置,科技感明显不足。

现在来看,朗逸的市场竞争力其实已经不如前几年了

以前国产家轿在品质、可靠性上还有差距,朗逸靠品牌和稳定性就能站稳脚跟,但现在吉利帝豪、长安逸动这些国产车型,不仅配置更丰富、空间更大,在可靠性上也追了上来,价格还比朗逸便宜两三万。

这种情况下,朗逸的“品牌溢价”就显得有些不值,除非是特别看重大众标或者追求保值率,否则同等预算完全有更好的选择。

不过小诸想说,朗逸的成功不是偶然,它精准抓住了特定时期中国消费者的需求:品牌靠谱、空间实用、后期省心。

对于那些不追求新技术、不看重智能配置,只想要一台皮实耐用、省心省油的家用车的人来说,朗逸依然是个不错的选择。

比如刚工作不久的年轻人、准备给父母买代步车的家庭,或者经常跑长途需要稳定车型的用户,朗逸的优势依然能发挥出来。

但如果是追求动力、舒适性或者智能配置的消费者,朗逸的硬伤可能会让你失望。

最后总结一下,朗逸是一款优点和缺点都很鲜明的车,它的成功在于把“家用”这个需求做到了极致,而硬伤则反映了合资品牌在本土化升级中的滞后。

买不买朗逸,关键看你的核心需求是什么,如果把可靠性、保值率放在第一位,能接受动力弱、配置一般的问题它值得考虑;如果更看重动力、舒适性和科技配置同价位的国产车型或者其他合资车型可能更适合你。

买车是大事,不能只看品牌或者销量,一定要结合自己的用车场景、预算和需求来选。

小诸建议真要入手的话,优先考虑换装MQB平台的新款车型,尽量选1.5L+6AT的动力组合,虽然动力弱但胜在平顺稳定,日常代步足够用。

声明:为了提高创作效率和阅读体验,本文有借助使用AI工具进行辅助创作,请注意甄别。作为自媒体一直遵循客观理性地评论时事,不搞极端言论带节奏,仅传播正能量。文中数据来自各媒体公开报道,但信息可能会更新,因为无法保证信息的准确性。本文不作为任何投资依据,请大家理性阅读。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