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闯拒评小米:一句「价值观不合」炸出新能源圈多少坑?
事件引爆:从“铁粉”到“决裂”的戏剧性反转
闫闯的“反水”:从SU7车主到“永不碰小米”
“这不是说小米的价值观有问题,而是我与小米的价值观不一致。”2025年9月12日,车评人闫闯通过社交媒体宣布卖掉小米YU7,并撂下狠话“以后都不会再接触小米产品”。这位曾是小米汽车首批车主、制作多期评测内容的“米粉”代表,在短短7个月内完成了从“拥趸”到“决裂”的转变。
闫闯的“反水”并非一时冲动。他在视频中列举四大核心争议:4.2万元的碳纤维机盖实测仅减重1.3公斤,被调侃为“4.2万买个挖孔皮肤”;宣传“车规级”却搭载消费级芯片;驾驶辅助系统事故频发;售后对异响问题“冷处理”。这种从“提车体验最差”到“价值观不合”的态度转变,恰似一面镜子,照出新能源汽车行业“高速扩张”与“质量敬畏”的深刻博弈。
异响风波:一颗“小铁珠”撞出的信任危机
“只要路面稍微不平整,后排左侧就传来‘小铁珠撞击塑料片’的声音。”9月10日,这则YU7车主投诉揭开了小米品控问题的冰山一角。多位车主反映,车辆在颠簸路段出现规律性异响,4S店三次维修未果,最终只能推测“座椅或车门共振”。
行业人士用“十年未遇”形容此次风波,直言这种普遍性问题暴露出小米品控短板。更讽刺的是,小米宣传的“48小时极速响应”承诺,实际演变为“两周维修等待”。当20万级售价配上10万级质感异响,消费者感受到的不仅是物理层面的噪音,更是品牌承诺与体验的巨大鸿沟。
车主困境:那些被“小铁珠”撞碎的信任
质量三重门:从机盖到车机的全面失守
小米汽车的质量争议,本质是互联网营销思维与汽车工业原则的碰撞。4.2万元碳纤维机盖被实测为“装饰性部件”,既无导流功能也未减重;车身装配问题(如大灯与翼子板接缝鼓包)被专家指出“设计制造经验不足”;车机系统更因“1548匹马力需刷赛道解锁”遭车主怒斥“花钱买半成品”。
续航虚标问题同样刺痛用户:CLTC标称800公里的SU7,冬季实际仅能跑500公里,东北车主吐槽“充电频率打乱出行计划”。当“纽北赛道基因”遇上“纸巾纹丝不动”的实测现场,营销泡沫与真实体验的裂痕愈发明显。
售后迷宫:48小时响应承诺VS两周维修等待
小米将手机行业“快速迭代”思维移植到汽车售后的尝试彻底翻车。数据显示,车主平均维修等待时间达18.7天,是行业均值的3倍;碳纤维机盖改配需排队30周,补偿方案仅为2000元积分,占选装价的4.8%。
更荒诞的是维权流程:部分车主被要求“签保密协议才给修”,补偿承诺从“1万积分”缩水为“车脚垫”。这种“售后甩锅流程图”式的体验,让《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48小时响应”条款沦为空谈。
小米回应:当互联网思维撞上汽车安全
官方话术:从“静电贴痕迹”到“信息表达不清晰”
面对质量争议,小米的公关话术堪称“避重就轻”典范:将“测试车字样残留”解释为“静电贴隐性痕迹”,建议用户“湿毛巾清除”;把“碳纤维机盖功能虚标”归咎于“信息表达不清晰”,用2万积分打发车主。
对比理想汽车主动召回10万辆L9的担当,小米的敷衍回应更显刺眼。当“为发烧而生”的口号遇上“签保密协议才维修”的操作,品牌信任度加速崩塌。
数据反噬:销量腰斩与二手车价暴跌的市场投票
市场用脚投票的结果惨烈:9月首周小米汽车销量环比暴跌48%,排名从第三跌至第四;SU7 Ultra准新车折损超3万元,二手车商集体调低回收价。中国汽车质量网数据更给了致命一击——SU7在29款纯电车型中质量排名垫底。这场由“价值观不合”引爆的危机,本质是消费者对“科技叙事掩盖品控缺陷”的集体反抗。
行业反思:新势力造车的“价值观”考卷
互联网基因的陷阱:参数内卷VS安全底线
“手机死机最多重启,汽车死机可能致命。”这句行业箴言道破核心矛盾。小米将互联网“参数内卷”移植到汽车领域,导致“跑分神话”与“制造现实”脱节:BMS系统低温效率比行业低18%,电池散热设计存隐患。
当AEB系统对静态障碍物识别缺陷、自动驾驶宣传与免责条款矛盾等问题浮现,新势力车企终于意识到:汽车不是堆砌硬件的消费电子,而是需要百万公里验证的安全舱
用户共治时代:从“粉丝经济”到“信任共同体”
小米事件证明,“粉丝经济”模式在汽车行业行不通。当曾经的“11年老米粉”因“性能阉割”联名维权,当车主众筹120万元启动法律程序,新势力车企必须跳出“营销>产品”的怪圈。
理想汽车主动召回10万辆L9的案例提供了正面范本:透明化沟通、实质性补偿、用户参与迭代,才能将“粉丝”转化为“信任共同体”。毕竟,汽车不是手机,不能OTA升级价值观。
#热问计划#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