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先生最近心里苦,油箱更苦。说出来你可能不信,仪表盘上蹭蹭往上窜的20升油耗,让他每次进加油站都觉得自己养了头食铁兽——加油站员工看着他频繁加油,开玩笑问:“哥,您这车是漏油还是上瘾了?”多新鲜,这画面不仅在王先生身上上演,全国成千上万的油车车主都快被“颗粒捕捉器”逼疯了。很多人当初追求国六B的新车,现在都跟买了二手货一样糟心。
表面上,颗粒捕捉器是响应环保的“新科技”,说是能像口罩一样,过滤尾气里的碳颗粒,保护空气。但谁也没想到,这玩意儿成了不少车主油耗暴涨、动力跟不上、加油像喂神兽一样的罪魁祸首。特别是开车主要是上下班、接送孩子,一天路程二三十公里,根本没给“颗粒捕捉器”发挥的空间,结果没等环保,先把钱包环保了。
有些厂家挺会省事儿,新标准来了,也不急着把发动机技术好好升级一下。直接塞颗粒捕捉器到排气管里,合规又便宜。但是,这种“交差”思路的后果,全甩给车主了。有的品牌明明发动机技术跟得上,却偏偏加个颗粒捕捉器糊弄过去,为的就是节省一大笔研发成本。你以为买到新技术,结果买了个“技术补丁”。某品牌甚至为了降低成本,原本集成的捕捉器变成远端安装,效率说跌就跌,还跟车主喊:你这车多跑高速就能自愈。拜托,现在谁不是上下班堵车为主,难道平时还得专门租高速围着跑一圈?
问题一旦暴露,4S店的售后套路也让人哭笑不得。明明油耗飚高,处理方式却千奇百怪。有人告诉你,“换98号油能疏通!”这不是把家用车当成超级跑车来伺候?还有冬天堵得更厉害,维修人员直接建议你:别开暖风!你说气不气人?有些厂家索性把故障报警阈值调得老高,表上的灯死活亮不起来,问题能假装不存在。但油耗和动力谁都骗不了,受罪的只能是车主。
看着颗粒捕捉器成了“智商税”,车企还在各种甩锅。使用手册上写得明明白白“建议避免短途行驶,多跑高速”,可买车时销售连提都不提,走流程拿回家才发现这“定时炸弹”的门道。家庭用车大多数就是短途市区通勤,真照着厂家的建议来开,还怎么活?
这还没完。国七标准要来了,对颗粒物排放的限值再砍半,还要搞实际道路测试。要是车企继续只靠颗粒捕捉器硬扛,想当然地多装几个过滤器,那得啥样?动力至少得削掉将近三分之一,维修和保养费用要高得离谱,有些甚至能比发动机大修还贵,动辄上万元起步,谁吃得消?加上双层过滤、再生烧碳,马路上多一个马路杀手都不奇怪。
当然,也不是所有厂家都是摆烂。还是有点门道的。像有的自主品牌就砸钱投入新技术,用高压喷油直接从源头减少颗粒物,压根不用颗粒捕捉器,照样能过国六标准。有的品牌靠高热效率发动机绕开排放陷阱,不靠烧钱保养。还有的厂家看投诉爆了,赶紧推出免费再生的服务,车主矛盾立马少了大半。说明只要愿意下功夫,“技术补丁”也能真变成实打实的提升,而不是带坑的临时拼凑。
说到环保,消费者都不是不明事理的人。大家都知道尾气污染是个大事,该出力就出力。但奇怪的是,有些带颗粒捕捉器的车,技术配置花里胡哨,油耗飙高,各种小毛病不断,隔壁的老款自吸发动机不用颗粒捕捉器,排放照样达标。这到底是技术落后还是懒政?聪明点的车主,早就在心里盘算盘算:买车还得看发动机底子,用不用颗粒捕捉器,跟钱包舒不舒服直接挂钩。
说到底,这颗粒捕捉器本是个好东西,可惜落到某些厂家手里,命运就跟敷衍的作业一样,交差是交差了,可真正被坑的还是买账的车主。你想省点钱、图个低油耗安安稳稳过日子,最后每个月多花上千元油钱,心里不堵那才怪。
现在国七越来越近,留给车企和车主的时间真不多了。要么就痛下决心,把源头技术搞上来,让排放直接管住,把颗粒捕捉器当成最后保险,而不是常备救命稻草;要么就继续走老路,短时间内车主糟心,长时间看估计大家都得掏空钱包。得让技术为消费者兜底,让环保成为真正的“加分项”,而不是让老百姓多交一次保护费。
归根结底,买车不是买彩票,谁都不想掏智商税。
我们坚持传播有益于社会和谐发展的信息,如发现内容有误或侵权,请通过正规方式联系我们处理。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