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这个行业新闻,心里其实有点复杂。一方面,摩博会依然热闹,950家企业、3000多辆展车,还是挺能体现行业的活跃度;另一方面,咱们这摩托之都吹得好猛,但实际上摩托车在重庆和整个中国的地位,却好像有点矛盾。
我记得去年路过重庆两个地方,一个繁华的商业区,车辆多得跟蚂蚁似的,红绿灯大概每隔三秒就换一次。就在那个时候,我突然意识到——重庆,号称摩托之都,但街上几乎没有摩托车蹦跶,是不是太撬?那天跟一个本地的朋友聊,他说:有人说,重庆的摩托都跑偏了,噪音大、乱跑,都被禁了。但我问:摩托本身也不是坏事吧?他笑点很低:我们这边的摩托,基本上都改过了,静音,走车道。不然都得被整治。这不禁让我想,真实的常识和官方宣传常常是两回事。
用样本少的感知估算,重庆市区里骑摩托的数量,可能还不到一万台。估算(体感/不完全数据),但我觉得,整个城市里正常骑摩托的人少得可怜。倒不是说摩托不好,也是城市治理和居民惯的问题——你说,那些摩托电动车上路,声音变小了,平时堵个车,骑摩托变成一种趣味体验,是不是比那个火车拉电锯的噪声好多了?官方的禁摩政策,像遮天的大布,硬是盖了所有摩托车的可能性。
我总在想,重庆是真的不能骑摩托,还是有人不想让那些旧时代东西活下去。毕竟,重庆人爱山城飘扬的弧线,也喜欢夜晚骑在山路上,那是一种特殊的自由感——像那会儿我拍的相册里,有一张骑车人的侧脸:灯光下一抹淡淡的笑,但配合着城市禁摩的氛围,感觉就像在照镜子一样,反问自己:摩托车,究竟是堵心的原因,还是解压的伙伴?
摩博会这种国内顶级展,基本都在国际大都市里搞,像上海、北京、广州,一般都在城市娱乐光谱中心,重庆偏偏自打眼一看:摩托产业链很完整,但街头见不到身影。我曾经在展会现场随便试驾一辆电动摩托,回家后算了算成本——心算百公里燃料消耗大概在0.2斤油左右(这段先按下不表,实际还是得看牌子、大小、动力),比起普通的轿车,省钱多了。而且,电动的噪音低,还环保,特别适合城市。
但有人会问:你不觉得,重庆的城市风貌被摩托车的喧嚣折腾得差不多了?那倒是,但我猜(这可能有点牵强)——如果没有禁摩政策,要是重庆率先推广电动摩托、鼓励骑行,城市的面貌会不会更自在一点?我记得,朋友说:很多年轻人想骑摩托,惯了车轮上的自由,但被政策限制了——那是不是咬牙挺着,心里想着:等着吧,总得搞点新局面。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其实呢,我最关心的一点,还是产业链完不完整的问题。中国的摩托车出口,几乎占了全球一半,我怎么想到的?可能是因为这些新技术、新工艺,像智能化电子装配,像是给摩托插上了智慧之翼。但,制造再牛,交通政策不配套,终究走不长远。
你遇到过还在坏话里面藏刀的公交司机吗?我不是贬低司机,只是觉得——行业可能还在摸索中。去年我跟一个修理工聊天,他说:实际上,好车和差车的差别,不光是配件质量,还有电池管理和整车软件优化——有时候,骑着相同型号的摩托,心里就会觉得不一样。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突然发现——其实摩博会上的那些新技术,新材质,或许可以照进城市规划。建立摩托专用道——其实一点都不难。北京上海不搞,重庆偏偏要搞摩托之都——这是一个打擦边球的动作:想推产业,又怕引起城市噪声和交通阻塞,真叫人左右为难。
对了,有没有人想过,平常骑摩托最烦的,除了交通堵,就是那带着风的尘土和噪音,尤其是天气热的时候?像我认识的一个朋友,刚买了电动摩托,跑高速不打紧,城市穿梭更轻松,心里暗想:以后是不是还得考虑安静骑行技术?胆子小一限速,实际体验还不错,就是充电充得折腾。
我也在琢磨一个问题:既然中国有那么多展会、那么多品牌,为什么好像还没真正形成摩托文化像摩托华尔街那样的局?这不仅是硬件的竞争,更是场景、氛围的塑造。成都那边,虽然说是美女的城市,但摩托文化其实就那样,低调,却扯不出火花。
我在想,重庆要塑造摩托之都的是否也可以借助那些展会,把摩托精神传承下去?就像去年我看到某厂家推出的智能改装件,原来是给赛车师用的,现在方便普通用户DIY,强化个性化,说白了,是一种摩托文化的延续。你会不会觉得,行业在逐步把骑士精神变成文化标签了?都是在模糊边界。
这中间还得插一句:你有没有觉得,骑摩托的那种冲动,是不是很多年轻人都缺少了?是不是在城市禁摩环境下,变成一种非主流?搞得我其实挺怀念那种街头骑士的感觉的。
话说回来,这场中国摩博会,堆满了新技术、新理念,带给我一种行业还能这样想象的感觉。可我又想:如果没有政策配合,没有市场基础,很多技术也许就只能停留在实验室里。
而我心里暗想:是不是我们一直把创新挂在嘴边,却少了一份敢于真实面对生活里的摩托味。重庆的街头,那些真骑的人,是否会因为政策勒住喉咙?还是说,他们早就惯了暗夜中奔跑的孤影?这个问题,倒挺有意思。
留个悬念吧——或许,真正的摩托之都不在政策里,而在骑士的心中。你觉得呢?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