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这几天顺风搭了个星途瑶光,得说,国产车底盘这块,真是越来越有戏了。说实话,我之前对国产车悬挂的印象还停留在软或者晃,没想到星途瑶光能把CDC电磁悬挂玩得这么溜。这车开着,有种踏实感,减震效果明显优于我领导的那辆奥迪A6L,坐起来甚至更舒服(虽然座椅硬了一点,长时间坐倒是有点累)。我当时还就问司机:这底盘,是不是用了啥进口悬挂?他笑说,不,这飞鱼悬挂是咱们自家研发的,调校团队不小心得意了一把。
我试了试车子,实际踏板反馈很线性,方向盘也不假滑,转弯时仿佛车身能实时"听话"般调整,至少感觉比我之前在同价位、比如合资B级车上的那一套要自信不少。按我粗浅的体会,这级别国产车,要做到悬挂和操控之间的平衡,真的不容易。毕竟研发成本和供应链控制限制着不少厂家。简单打个比方,就是像织毛衣一样,线材(零部件)不合适,针法(调校)再好也织不好细腻的花样。
说到供应链,星途这飞鱼悬挂里用了不少本土供应商的零件,我听朋友跟我说,他们为了匹配电磁阀的响应速度,等于重新找了好几批磁性材料,做了不下十几次测试。这事跟我在业内听说的奔驰那套多连杆悬挂有点像,就是把复杂程度调到最高,可不是一味堆料就行。最有意思的是,销售说这车卖得不好,因为大家都盯着外观和动力,看不见底盘的硬实力,真是委屈了它。
这让我想起上周跟修理工小张聊过底盘维修,他说:国产车里头,像星途这样的底盘,维护起来其实没有大家想象中那么麻烦,配件换起来也算方便,尤其这电磁悬挂部分,故障率不高。这对我算是一种意外——以前总担心电磁悬挂贵又复杂,修不起。倒是国产车厂家在后续服务上越发成熟。
不过我得承认,之前说国产车底盘逆袭,这想法稍显夸张。实际体验下来,星途瑶光属于少数标杆车型。就我试驾三次来看,30万以内同级别里算成绩顶尖的,尤其驾驶感受。可另一方面,销量确实惨淡,尤其在二三线城市,消费者对这类技术并不买账,还是更信赖合资老品牌。这背后是认知差?营销力弱?也许都有。
就想问你们,国产车到底该怎么让底盘这块暗香更容易被看到?是不是得先做个体验店什么的,让更多用户亲自感受一下?我真挺好奇的——毕竟,技术高级,没用上场,谁知道它有多牛?
顺带提一句,我刚才翻了下折腾起来的测试笔记,发现星途这底盘最让我惊讶的是它的横向支撑。别小看那个力矩杆,调教得恰到好处,过弯压车感极轻,并且回正迅速。跟我之前体验过的同价位宝沃BX7或者大众途观L比,明显更流畅更自然,不会有硬邦邦的感觉。
说到宝沃BX7提起来,似乎这两年国产车中,底盘调校风格开始分化了。有人偏爱硬朗运动,有人追求舒适高级,星途走的偏舒适路线,但又不失操控韧性。反过来,宝沃和领克那种调教则更激进,适合喜欢开快的用户。你觉得这种差异,是不是可以理解为一种文化认同?
小跑题了,我这顺风车司机还跟我吐槽过,星途瑶光的座椅确实硬了点,长时间开车累。其实这根本不是品牌故意省料,而是一种底盘+座椅整体考虑的设计取舍。硬座椅搭配软悬挂,有利于驾驶时反馈到手脚,同时保持整体舒适度,这事儿刚开始我没太注意,后来才被怼了一下,自己才纠正。
大家有没有想过,汽车设计就像做一道复杂的菜,主料好,配料也得拿捏得当。比方说底盘如骨架,动力是主菜,座椅则像佐料,缺一不可,但主菜抢眼了,佐料就容易被忽略。
顺风车体验最后给我留了个小疑问:这底盘的表现到底能不能跑通更多用途,比如运动版或者越野版?这飞鱼悬挂还能不能进一步升级为主动智能避震?我没细想过,估摸着技术上还可以挖掘潜力。你们觉得呢?
话说回来,每次发现一辆被埋没的国产好车,我都忍不住怀疑,咱们消费者,是不是太快被颜值、品牌标签给蒙蔽了眼睛。真要细瞧底盘这东西,估计得花不少时间,普通消费者能有几个人愿意细看?
我有点想开个专门讲底盘的短片系列,毕竟这块技术含量越来越高,也最能体现厂家研发实力。你说我算不算有点偏执?被这些细节折磨了这么多年,突然遇到星途瑶光这样的产品,心里那股小激动你懂吧。
底盘算个啥?它是车的灵魂承托,是驾驶愉悦感的大杀器。国产车做到今天这个水平,我已经给满分了。销量惨淡那就让它再默默美下去。就算没人注意,我自己心里有数。
最后想问问你们,如果让我推荐一款30万级国产车底盘感受极佳,除星途瑶光之外,还有哪几台?我倒是挺想多试试,对比才更有意思。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