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最近刷微博,肯定都被追觅汽车首曝的那张官图刷了屏吧?一辆外形“科幻味”十足的纯电超跑,乍一看以为哪家新片的道具车跑到现实里来了。可细心一瞧,最抓人眼球的是那扇“无序对开车门”。打开方式自由切换,隐藏着隐形B柱,然后官方一句“用了2000MPa航天级钢”写在参数表上,还说车身刚度飙升到了45000Nm/deg。这得硬到什么程度?直接秒掉一大票百万级豪车的说法,追觅敢这么high profile,是听着就让人心里直痒痒。
你说我一个普通人,看到厂商拿数据说话,能不动心吗?但咱们换个角度想想,这些冷冰冰的数据到底意味着啥?2000MPa的强度,甭管是不是航天钢,听起来特别唬人,可放到车身结构里,到底多大用处?是不是像某些品牌吹牛说一瓶饮料加了多少氢气分子一样?再一个,B柱“藏起来”了,既保证了开门仪式感,还要顾及安全撞击和抗扭,这平衡点玩得这么溜,不会是一张PPT就吹上天了吧?
再说那无序对开车门。咱们盯着视频看,确实震撼,可一个门能无序自由开合,真到了实用环节,是不是真的方便每个场景都用?大雨倾盆的时候,万一车门全开,进出是不是直接浇个透心凉?如果停车位挤,都追求大开大合,是不是也容易磕碰抓伤?厂商想要“惊艳世界”,可作为咱们买车开车的普通人,是不是也要琢磨一下,自己到底是奔着“观赏体验”,还是日常的安全实用去选?
发布会里,创始人那句“对标布加迪”、“手机领域三足鼎立只剩我们和华为小米”,嘴上听起来真气派。可是等等,这跨界跨度,是不是太大了一点?追觅,前脚还是扫地机器人,后脚说自己能拼超跑王者,除了勇气和狂想,还需要多少年扎实干活的积淀?咱们都见过贾跃亭那波新势力PPT造车,现在又来一个,难道真能一夜翻身,甩开科沃斯云鲸,还能把布加迪威龙踩在脚下?
其实,车圈最不缺的就是各种新奇黑科技。前两年照猫画虎搞升降大屏的,没活几年该被淘汰的还是淘汰了。风险高就在于——PPT很好画,车不好造。一辆车得让人用得安心开得舒心,扛得住安全测试、跑得了极致性能、维护还能跟得上。纸面上整套参数堆起来,真拿实车去测,能不能毫无水分?从扫地机器人障碍绕行技术,能顺利跳进电动超跑的极限动力和底盘调校么?
再说说量产这茬。每年不知道有多少“造车新势力”死在了这一步。发布会热闹,隔天一地鸡毛。追觅想在2026年CES展亮相,2027年直接量产生产线修在特斯拉德国工厂旁边,这算盘精得很。可大家经历过理想、小鹏、恒大造车的老路,就知道——新厂房好盖,成熟的产线极难落地。一条高端电动车生产线动辄几十亿美元起步,更别提配套的零部件系统,供应链人才管理都得全都砸钱堆经验。追觅曾靠机器人出圈,毕竟,是做几千块钱级别的小家电,跟超跑这种技术、管理和资本密集型行业完全不是量级。
从用户体验来说,追觅的新车想要出圈,第一波玩票的极客和*高端玩家肯定会支持*。那没准,车友圈里就有跌眼镜的新宠。可真想规模化正儿八经卖几千几万辆车,打价格战、拼服务、拼口碑,你能和小米、华为正面刚么?这俩背后揣着一堆资源和经验,追觅除了发布会上能抢镜一把,还能靠什么死磕到底?
别忘了,现在新能源车市已经是红海一片,连蔚来理想这样的老手都活得步步惊心。技术噱头再炫目,看的是用户买不买账,售后跟不跟得上,市场能不能撑住规模。没有产品沉淀和品牌信任做底子,尤其这种高端超跑,从下定决心搞研发到最终量产,三五年折腾个几十亿也未必能见到一台靠谱的车落地。用户的钱包和眼光都精着呢,谁也不是冤大头。谁能憋出来真正经得起打的硬产品,时间和市场说了算,空喊口号没用。
当然啦,如果追觅真能在三年里踏踏实实把技术转化为实车能力,解决掉量产难关、成本问题,也愿意承担整个售后体系压力,没准是真正“扫地机器人疯了,连超跑都能做”。但这一路充满变数。技术团队、供应链管理、资金链,一个环节塌了,全局都得重来。
你想过没有,如果真的突破量产门槛,在德国工厂旁一炮打响,未来的新能源车格局说不定真有追觅一席之地。可那是旱涝保收、一路顺风么?不用。咱们用脚投票。市场是最狠的老师。用户为什么要花比保时捷都多的钱,愿意去尝试一个此前只做过扫地机器人的超跑?靠一扇能“炫技”的车门、一根别人看不见的B柱、一块遥不可及的航天钢?现实是:用户要的是安全、耐久、体验、售后和保值率。
有的“黑科技”,看着解馋,但实际体验里未必“入味”;你说自己对标布加迪,可人家布加迪火了一百年,靠的不只是数据刺激和外形炫酷,是无数次死磕细节的经验和品牌厚积沉淀。国产新势力要追赶,不光靠参数,还要沉下心把生产链条、服务体系和品牌认同感撸扎实。
你们说,我是应该为追觅这种拼命创新鼓掌,还是该多留点心眼,谨慎观望?当年乐视神话轰然倒塌,也是从一句“我们要改变世界”开始的。赛道赛马,谁笑到最后,还得靠时间和团队的真本事。
所以,谁会买追觅的第一台车?谁人敢当先锋?是没开过布加迪的少年梦想,还是乐于冒险的科技极客?他说2027年就能量产,大家猜会不会像之前那些“跳票专业户”,一张PPT画了三年,等真买车时才发现自己倒成了“测试员”?
到底你信不信,下边留言说说,各自心里都有杆秤。你追科技潮流买单,还是觉得安全靠谱才是王道?有啥观点都敞开说,反正舆论场里,越多角度,才有真洞见。
有人说,造车新势力一茬又一茬,唯独靠谱的扎在泥里拼出来的品牌能一步步站稳脚跟。追觅能不能用真实力打出属于自己的春天,还是又一波PPT造车的热闹?我拴颗瓜子等着看。各位怎么看?
本新闻严格遵守新闻职业道德,倡导积极价值观念。如有内容争议,欢迎监督指正。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