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车友,今天咱们聊点带劲儿的!
雷克萨斯,这牌子在豪华车市里向来四平八稳,最近却猛地来了个乾坤大挪移!
全新一代ES一亮相,直接把前脸给“改头换面”了!
这番操作,好比平静湖面扔了颗深水炸弹,车圈内外瞬间炸开了锅。
要说雷克萨斯,那可是不少人心头的朱砂痣。
设计典雅,乘坐舒适,外加“省心耐用”的金字招牌,让它在国内拥趸无数。
特别是ES,堪称雷克萨斯的销量定海神针,绝对的台柱子。
可这回,新一代ES一揭面纱,不少老粉就有点“意难平”了!
为啥?
因为雷克萨斯那辨识度极高的纺锤形格栅,不见了!
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全封闭式前脸,配上纵向排列的双L形灯组。
这造型,你说它像雷克萨斯吧,似乎少了点味道;你说它不像吧,车尾那醒目的LEXUS标识又明明白白地告诉你,它就是如假包换的雷克萨斯!
这感觉,就像你从小光顾的老字号,突然换了主厨,味道变了,情怀还在,但总觉得缺了点灵魂。
这新颜一出,舆论场立刻沸腾了。
“这还是我熟悉的雷克萨斯吗?”“纺锤形格栅一去,感觉精气神都没了!”“这前脸,确定不是哪个造车新势力误入片场?”各种声音,你方唱罢我登场,热闹程度堪比庙会。
当然,也有人觉得这新造型颇具未来感,毕竟雷克萨斯也说了,这是在向纯电概念车LF-ZC的设计语言靠拢。
再者,封闭式前脸能有效降低空气阻力,溜背造型也能赋予车身更流畅的姿态,这些都是实打实的好处。
关键在于,消费者是否买账?
要知道,选择雷克萨斯的车主,大多钟情于它那份内敛沉稳的气质。
如今骤然来这么一出,风格如此激进,会不会让老客户望而却步?
更值得玩味的是,这车身侧面的线条,也颇具争议。
一条自后轮拱向上延伸的立体棱线,被一些网友戏称为“虾线”。
雷克萨斯官方倒是挺会借势营销,赋予其“流量线”的美名,寓意着关注度和销量都能节节攀升。
这命名,简直把互联网思维玩转于股掌之间!
但这条“虾线”究竟是画龙点睛,还是画蛇添足,恐怕就见仁见智了。
有人认为它线条流畅,能打破传统三厢车的刻板印象;也有人觉得它过于突兀,破坏了整体的和谐美感。
依我来看,这设计确实颇具胆识。
但胆识背后,也潜藏着不小的风险。
毕竟,雷克萨斯并非特斯拉,它没有那么多的试错资本。
倘若这次“变脸”未能赢得市场认可,势必会对雷克萨斯的销量造成冲击。
雷克萨斯的设计师也曾表示,变革必然伴随争议。
他们还以2011年纺锤形格栅初次亮相为例,当时同样饱受质疑,但最终还是赢得了市场的青睐。
此话固然不无道理,但我认为,时代已然不同。
2011年,国内汽车市场正处于蓬勃发展期,消费者对新事物的接受度也相对较高。
而今,市场竞争白热化,消费者也愈发挑剔。
雷克萨斯想要凭借一个充满争议的设计来俘获人心,难度可想而知。
除了外形,新一代ES在内饰方面也倾注了不少心血。
全球首创的“隐藏式触控按键”,只有当手指靠近时才会点亮,兼顾了科技感与实用性。
这设计,着实颇费心思。
更令人眼前一亮的是,新一代ES的内饰还巧妙地融入了诸多东方元素。
3D打印的透光竹纹饰板,其灵感源自日式障子门;青竹色调的内饰,则呼应了苏轼“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的文人情怀;五款以竹粉为原料的香氛盒,散发出淡雅的东方气息。
这内饰设计,简直将东方美学演绎得淋漓尽致!
在我看来,这才是新一代ES最引人入胜之处。
当BBA竞相角逐科技感、奢华感时,雷克萨斯却反其道而行之,玩起了东方禅意。
这思路,着实别具一格。
雷克萨斯还着重强调了新一代ES的环保理念。
从内饰选材到香氛盒,均采用可再生材料。
这不仅顺应了当下绿色环保的潮流,也彰显了雷克萨斯的企业责任感。
在豪华车领域,雷克萨斯一直是个性鲜明的存在。
当德系品牌以降价换取市场份额,造车新势力以算力作为核心竞争力时,雷克萨斯却另辟蹊径,试图以东方禅意实现突围。
这份魄力,值得称道。
今年上半年,雷克萨斯在国内售出8.5万辆新车,同比增长27.7%,荣膺“豪华进口车”销量桂冠。
这表明,雷克萨斯在国内依然拥有数量可观的忠实拥趸。
然而,新一代ES的目标受众是更为年轻的消费群体。
这些年轻人,青睐怎样的设计风格?
他们对东方禅意是否感冒?
他们会不会因为一个颇具争议的前脸而放弃雷克萨斯?
这些疑问,都有待市场给出最终答案。
因此,新一代ES的前景,充满了变数。
它既蕴藏着成功的潜力,也面临着失败的风险。
关键在于雷克萨斯能否制定合理的价格策略,能否充分挖掘并展现后续的产品亮点。
在我看来,无论新一代ES最终成败如何,雷克萨斯此次的革新尝试,都值得肯定。
毕竟,在汽车市场,墨守成规就意味着被淘汰。
唯有不断创新,方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至于新一代ES能否赢得市场认可,我们不妨拭目以待!
不过,我倒是很想听听各位的看法,大家对新一代ES的设计作何评价?
是觉得耳目一新,还是觉得难以接受?
欢迎在评论区畅所欲言!
正如《周易》所言:“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雷克萨斯的求变之路,能否应验这句古训,让我们共同见证。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