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出口暴涨利润却低,车主用车故事揭行业隐忧
那天早上在小区门口碰见老冯,他一边擦着自家那辆刚买半年的国产SUV,一边念叨:“现在这国产车卖得是火,可你说为啥修一次空调还得排队?”我心里想着,这两年身边换新车的真不少,蔚来、小鹏、赛力斯这些名字都快成了饭桌上的常客。可有些事,说起来就不那么风光了。
去年邻居小赵买了台比亚迪,说是性价比高,用着也省心。结果前阵子电池出点毛病,跑去售后,人家师傅皱着眉头说:“最近忙得很,你这不是头一个。”维修间里塞满了一堆新款电动车,有人吐槽配件贵,有人抱怨预约难。我问师傅:“你们这儿怎么这么多活?”他摇摇头,“便宜归便宜,厂家压成本,我们干活也赶工。”
后来群里有人发了一张截图,说中国汽车出口都快赶超日本了,今年上半年308万辆,比日本多出100万。但另一条消息又让人泄气——整个行业利润率才4.8%,还不如丰田一家赚得多。这事儿听起来挺魔幻:咱们一年卖出去3000万辆,还没丰田一家赚的钱多。销售小李顺嘴一提,“你要是真想挣钱,还得学日本那套,把厂子开到国外去。”
我爸前年换过一辆合资品牌,那时候图个省心。现在看他偶尔念叨起保养费用和油耗,也开始琢磨是不是该试试国产新能源。他倒是不太关心那些大数据,就是觉得维修越来越贵。“以前发动机坏了还能找熟悉的汽修店,现在全是电脑板,一坏就只能等原厂件。”他说。
说到配置,小区楼下王叔去年提的新款轿车带主动刹停系统,他第一次用的时候吓了一跳,“差点撞上前面那货,自个儿给我刹住!”不过据他说,这玩意在雨天偶尔会误判,上次在回龙观堵车时突然自己急刹,把后面的司机骂个狗血淋头。有群友自测发现,这种智能辅助功能冬天有时候反应慢,尤其北方路面结冰的时候,不敢全信。
再聊出口的事,我有个表哥做外贸,经常往墨西哥和阿联酋发货。他私下讲,中国汽车能进东南亚、中东这些地儿,是因为价格实惠,但欧洲美国根本进不去多少。“他们渠道牢靠,本土化深,”表哥说,“咱们最多算送货员,人家才是真正老板。”其实还有段八卦,日本那些老牌企业早就在海外建厂赚钱,比如丰田,在中国销量83万多,每年贡献不少利润。这钱啊,大部分还是留在人家的账本上。
今年俄罗斯市场突然冷清下来,据群友转述,因为报废税涨到了七八成,好多人直接打退堂鼓。本来去年对俄出口还是第一大户,今年一下跌掉六成。有位搞物流的小伙子感慨:“昨天刚拉完最后一批,现在仓库都闲下来了。”
还有一次,我跟技师聊天,他吐槽最近价格战太狠,各家拼命降价抢客户。“单价低呗,我们挣的是辛苦钱,”他说,“欧美那些老牌厂商动辄十几二十个点利润,我们顶破天五六个点,还天天卷死自己。”确实如此,中国制造业平均利润率都有7%,可轮到汽车,就只有不到5%。听起来扎心,但谁让大家习惯便宜呢?
最后插一句冷门信息吧——据业内传闻,新出的某款纯电车型标配热泵空调,但实际体验下来北方冬季制热效果一般。有位老司机分享经验:最好别只看宣传册,多问问用过的人,否则等雪天冻脚丫就晚啦。
写到这里,我妈喊我帮她搬东西,她又唠叨起街坊家的旧桑塔纳用了二十多年还没报废,说到底耐造才是真的好。不过现在行情变幻莫测,新出的车型、配置、政策,都像天气一样难猜透。或许哪一天,小区微信群又会冒出新的“进口税”传闻,到底谁能笑到只能慢慢瞧吧。
内容来自公开资料与个人见解,仅供学习交流,不构成定论或权威汽车事实参考。
信源分布于邻居口述、微信群讨论及行业财务数据公开信息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