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多部门制定的汽车行业稳增长方案将通过拓展新能源汽车市场和优化产业链环境,力争2025年实现汽车销量达到3230万辆左右

今天早上路过一家二手车市场,看到一台刚补漆的新能源车静静待在角落里边,旁边两个修理工正在聊着远程诊断的事。有个老修理工抬头说:其实你觉得这车都打了补漆,也还能信么?估计原厂没多大投资。我心里嘀咕,反正能开就行,哪怕多花点钱修修也在所不惜。

其实吧,现在市场上新能源车的翻新问题挺复杂的。别的不说,车企在换装上的成本差异看出很多门道。比方说,搭载固态电池的成本平均比传统锂电池高出20-30%(这段先按下不表),但它们的空间利用率高,耐久性好。我估算,整车成本差异在2-4万元范围,听起来不大,但对资金链紧绷的厂家来说,这个压力就挺实在。

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多部门制定的汽车行业稳增长方案将通过拓展新能源汽车市场和优化产业链环境,力争2025年实现汽车销量达到3230万辆左右-有驾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看到某品牌的新能源车型,换用固态电池后的生产线调整,只是对模具和装配流程微调,没有完全重建。这个微调成本其实比我预想的小不少,大概只增加了3000到5000元的材料成本(估算,样本少)。用料一变,供应链就得跟着动,要找对应的正极、负极材料,哪怕是小量替换都折腾得不亦乐乎。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这让我想到,供应链的博弈真是个大课题。车企要求供应商严控成本,供应商为了抢单不得不降低价格,可一旦材料出问题,修车厂第一个哭,用户得不到保障。这就像搭积木一样,哪个环节掉链子,全车就完蛋。

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多部门制定的汽车行业稳增长方案将通过拓展新能源汽车市场和优化产业链环境,力争2025年实现汽车销量达到3230万辆左右-有驾

同价位的新能源车,我实际上对比过,差别主要在快充体验。A车快2点多小时充满,B车则得3小时左右,实际用车中,快充出问题时常有,比如充不上电,我就琢磨,快充的硬件和软件调校,到底谁更靠谱?这其实也是供应链拿捏的事。有个朋友去年刚买的车,他笑谈:我都懒得用快充,就慢慢充,省得折腾。

有个疑问——车企怎么平衡研发投入和成本控制?我觉得,部分品牌在堆配置上走得很极端。高端配置多了,成本垫高,最终这个价格还得对准消费者心理打价格战。自我更正,这个高端配置如果不是真实改善体验,仅仅是硬件堆叠,反而让消费者的使用感受变差。

在市场的水位线上,某款车还是挺受追捧的,理由也很简单,颜值和价格合理,但我总感觉它的底盘调校比竞争对手差点,可能是为了省成本,车身赋刚度不够,路感模糊。工程师用料少了点,掺合了点劣质钢,用料不扎实,长远来看可能还是得换掉。

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多部门制定的汽车行业稳增长方案将通过拓展新能源汽车市场和优化产业链环境,力争2025年实现汽车销量达到3230万辆左右-有驾

说到这,我刚才翻了个相册,看到一张亲戚买新车的照片。那天他说:这车底盘挺软,过弯挺舒服。 硬要说,软底盘真是个利吗?可能有人追求舒适,但也容易让我怀疑安全性能。

你想想,新能源车除了续航和成本,最头疼的还得是电池回收。这几年,加快车用电池回收技术,的确像个绿色的方案,但我觉得企业也是被逼的。毕竟,老旧电池占用大量空间,看着心疼,政策也逐渐收紧。这就像我们家电池用到极限后,要么换新,要么回收利用。

我还在想,未来可不可以像手机一样,各个胶囊式的电池都能自己拆解回收。这段科技可真没细想过,但猜测可能会有点像模型组装游戏,拆开再拼接,既环保又省钱。也不知是不是太理想,但总觉得技术向这个方向发展,不意外。

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多部门制定的汽车行业稳增长方案将通过拓展新能源汽车市场和优化产业链环境,力争2025年实现汽车销量达到3230万辆左右-有驾

你说,这些变化真是沙中淘金。在这种变动中,车企最难的还是抓住用户心理,总不能老是靠价格战吸引人吧?其实我觉得,今天的车,更像是移动的手机,软件更新、硬件升级,需要更智能、更贴心。

好了,最后留个悬念:那辆新能源车的续航,到底还能撑多久?这点事,我真想知道——你觉得,有没有哪款车的续航表现,能让我惊喜?我刚才看到一个未来概念,那个续航很给力,但价格也跟着飞升,这事真得好好琢磨。

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多部门制定的汽车行业稳增长方案将通过拓展新能源汽车市场和优化产业链环境,力争2025年实现汽车销量达到3230万辆左右-有驾

(这段先按下不表)自己讲了那么多,突然觉得,汽车这个微小细节,其实和我们的生活还真挺像。你会为了那点油门顺滑去换车,还是愿意慢慢等技术成熟?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