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满一箱油的钱够比亚迪秦PLUS跑完北京到广州的全程2028公里! 实现这个数字的车,起步价只要6.98万元。
这款车居然标配了曾经豪车专属的自动泊车和高阶智驾系统。 当合资燃油车还在为降价3万纠结时,比亚迪直接掀了桌子:“油车时代,该醒醒了! ”
一、价格屠夫的“降维打击”,合资车毫无还手之力
2025年9月25日,比亚迪第二代秦PLUS正式上市,直接抛出“国庆献礼价”,DM-i混动版限时6.98万起,EV纯电版也杀入8万区间。
这个价格是什么概念? 同等配置的合资燃油车,比如大众朗逸、日产轩逸,终端价还在8万以上,比亚迪不仅价格低,还给了混动系统、128公里纯电续航和满油满电2028公里的综合续航。
一位刚订车的用户算过账:“每天通勤50公里,电费加油费不到3块钱,比坐地铁还便宜! ”
比亚迪能这么“疯”,靠的是自研全家桶式成本控制。 刀片电池成本压到行业最低的0.6元/Wh,激光雷达自研后价格从5000元砍到2000元,连智驾芯片都自己造。
对比之下,合资品牌采购第三方硬件时,光一套L2级智驾系统就要加价3万,现在却被比亚迪免费标配。
二、技术碾压,5元百公里成本,油车怎么跟?
第二代秦PLUS搭载的第五代DM-i混动系统,NEDC亏电油耗仅2.69L/100km,按当前油价测算,百公里成本约5元。
同级燃油车百公里油耗普遍在6L以上,成本超过50元。 这意味着,开比亚迪一年省下的油费够买一部顶配iPhone。
让传统车企头疼的是智能化差距。 比亚迪全系标配“天神之眼”高阶智驾,支持自动泊车、高速NOA导航辅助,甚至能识别中国特有的电动自行车和占道施工场景。
以往这些功能只在30万以上车型出现,现在连6.98万的海鸥都配齐了。 某合资品牌工程师私下吐槽:“我们刚搞定L2级辅助,比亚迪已经让智驾白菜化了。 ”
三、油车阵营集体失眠,降价跟不起,不降卖不动
面对比亚迪的攻势,合资车企陷入两难。 大众旗下多款车型降价最高5万,丰田加速混动技术推广,本田甚至与中国本土供应链合作砍成本。
即便如此,合资车仍难以在价格和配置上对标比亚迪。 一位4S店销售透露:“现在顾客进门先问续航和智驾,油车除非打七折,否则根本没人看。 ”
市场数据更直观:2025年8月,秦PLUS以35800辆的销量碾压轩逸、朗逸,拿下10-15万级家轿销冠。
比亚迪2025年上半年已实现月销破50万辆,同比增速66%,若保持这个势头,全年销量可能冲击全球前三。
四、消费者成最大赢家,用车成本断崖式下降
比亚迪的定价策略直接惠及普通用户。 以上海通勤族为例,秦PLUS DM-i在纯电模式下每公里电费仅0.05元,即便混动模式也只需0.2元,比燃油车节省80%以上。 新手车主小李说:“自动泊车功能帮我解决了老小区停车难题,以前这可是豪华车的卖点! ”
充电配套也在快速完善。 2025年5月,比亚迪联合小桔充电、新电途启动15000座兆瓦闪充桩建设,首批500个站点已落地,支持“5分钟补能400公里”。 这意味着,新能源车的续航焦虑正被基础设施的扩张化解。
五、行业洗牌加速,国产车从“追随”到“引领”
这场价格战彻底重塑了竞争规则。 此前靠品牌溢价生存的合资车企,现在不得不加入技术竞赛。
大众与小鹏合作开发智能平台,奔驰采用中国MOMENTA智驾方案,丰田将新车研发周期压缩至24个月。
比亚迪凭借垂直整合供应链的优势,持续迭代技术,第五代DM-i的热效率已达46.06%,下一代目标突破48%。
行业分析师指出,比亚迪的颠覆性策略背后是规模化效应:2024年其智驾训练数据日均7200万公里,比特斯拉多2200万公里,这才是敢“掀桌子”的底气。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