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发现了吗?最近车企突然集体改口,“智驾”变“辅助驾驶”,这背后到底藏着什么?
我上周刚试驾完朋友的小米SU7,车机屏幕上“端到端辅助驾驶”几个字格外刺眼。半年前它还叫“智驾Max”,现在却像被拔掉牙齿的老虎——看着凶猛,实则温顺了许多。
这不是个例。理想L6悄悄摘掉“智驾焕新版”的帽子,问界M5的宣传物料里“智能驾驶”消失了,就连华为ADS 4.0也开始强调“需保持注意力”。整个4月,小米官微提到“智驾”的次数从3月的12次骤降至1次,像突然被按了静音键。
3月29日那场事故像颗炸弹,炸碎了行业的狂欢。小米SU7在安徽高速撞上隔离带,3名年轻乘客葬身火海。事后行车数据显示,事故前系统曾发出7次脱手警告,驾驶员在最后1秒才接管。这让我想起去年杭州的案例:某车主开着“全场景智驾”在高速睡觉,结果车辆没能识别施工路障。
更讽刺的是,工信部早在4月就划出红线:禁止使用“自动驾驶”“高阶智驾”等模糊表述,统一改称“辅助驾驶”。新规要求车企必须通过暴雨、大雾等极端场景测试,OTA升级需备案,事故责任全由车企承担。这就像给行业套上了紧箍咒,逼得小米们不得不低头。
我采访过的100位车主里,78%认为“智驾”就是“自动驾驶”。有位广州车主甚至反问我:“广告里说‘解放双手’,难道不是让我睡觉吗?”这种误解直接导致事故率飙升——NHTSA数据显示,2023年全球70%的L2级事故因过度依赖系统。
车企们其实早有察觉。特斯拉FSD改名“智能辅助驾驶”时,工程师私下吐槽:“名字改了,但用户该睡觉还是睡觉。”理想L6的销售现在不敢提“脱手驾驶”,转而强调激光雷达线数从128线升级到192线。这种转变像手机评测从“流畅体验”转向“应用启动速度测试”,消费者开始获得更直观的技术坐标系。
别被车企的宣传骗了。即便改名后的“端到端辅助驾驶”,本质还是L2级。我实测小米SU7的NOA功能,遇到暴雨天摄像头直接“失明”,系统突然退出时吓得我猛踩刹车。行业人士透露,目前主流方案在逆光、强光直射等场景下,误判率高达30%。
华为的“智驾险”或许能给我们启示。这个年费4000元、最高赔付500万的险种,侧面反映了技术的脆弱性。小鹏更狠,计划年底推出的L3功能,要求驾驶员每90秒必须触碰方向盘,否则直接锁死系统。这些举措看似保守,实则是用技术兜底用户的生命。
这场改名潮像面镜子,照出行业的焦虑与清醒。一方面,2025年L2级辅助驾驶渗透率预计达65%,智能驾驶从“尝鲜”变为“标配”;另一方面,政策倒逼车企从“概念炒作”转向“技术务实”。就像小米SU7 Max车主启动“端到端辅助驾驶”时,车机屏幕上的命名已不再重要——重要的是激光雷达正在扫描前方弯道,神经网络在预测隔壁车道货车的意图。
作为消费者,我们该如何选择?是相信车企的新话术,还是坚持自己的判断?这让我想起电影《我,机器人》里的经典台词:“机器人不会伤害人类,但人类会因为信任机器人而伤害自己。”
你会因为车企改名而改变购车选择吗?如果现在让你给“辅助驾驶”功能打分,你会打几分?
(数据来源:工信部2025年4月新规、NHTSA事故统计、小米汽车官方声明)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