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让我描述东京车展上的比亚迪展台,可能最贴切的比喻,是一场侦探故事的案发现场。各路记者、手持单反的老爹、潮流大妈,无不是冲着那三款新车挤过去——有点像是众人围观死者的遗体,嘴上不承认自己感兴趣,但眼神却在框架、接口、参数上盘查。比亚迪带着海狮06、纯电T35轻卡,还有专门为日本推出的K-Car——RACCO,成为唯一一家连续参展的中国车企。展台人声鼎沸,仿佛谁都要在这台K-Car侧滑门上按一按,确认它到底是不是“异国兄弟”。
如果你是现场那一位看客,站在RACCO的侧滑门前,脑子也许在想:这个中国品牌究竟想用多小的车,闯进我们的大市场?又或者:日本人真的会开比亚迪吗?
证据链捋起来还挺有层次。从零部件到整车,从轻巴到K-Car,比亚迪对日本的渗透,比很多推理小说里的连环杀手还讲究耐心和掩饰。2003年,比亚迪刚打算进入日本市场,立马被索尼告了一状,理由是锂电池专利。官司打了两年,比亚迪打赢了,索尼撤案,下次见面估计都得假装微笑寒暄,心里各自吐槽一句“你够狠”。2005年在横滨设分公司,电池零部件一步步供给索尼、日立等厂牌——没人知道这些纽带未来会串起多少活路。
到了2010年,比亚迪收购了荻原,实现模具工艺“日本化”。十年磨一剑,2015年K9电动巴士开进京都。日本人普遍对中国车有戒心,但K9坚持在大街上亮相,用实际表现争了口气。别的不说,纯电巴士市场的份额比亚迪拿到了70%,成为日本城镇通勤的“不起眼支柱”。
插曲里也有黑色幽默。你说日本人对基础设施电气化念念不忘,结果前几年大部分K-Car居然还是乖乖用着汽油机,在二氧化碳和预算里纠结。2024年K-Car总销量超过150万辆,纯电动K-Car却只占2.1%,有点像酒会上大家都穿着西服,但只一两个人真的会喝酒。这也难怪,毕竟日产Sakura才卖出去两万多辆,比亚迪这个RACCO如果价格靠谱,恐怕能借着磷酸铁锂电池的优势,直接冲击这一细分市场的“酒鬼”。比亚迪L3越南工厂和日本RACCO一样,都是本土化“心机”下的产物。
证据堆起来也别太乐观。比亚迪进入日本乘用车市场才三年多,乘用车总销量不过区区七千多辆。对比整体市场,这就像是在东京湾扔了一颗小石子,涟漪是有,但浪花不算大。但就细分纯电市场而言,比亚迪已经是第四名,甚至超越了丰田——这在日本人眼里,应该比中国功夫明星打败东瀛剑圣还刺激。
“日本年度风云车”最佳车型奖首次颁给中国品牌,比亚迪海豹“破圈”成功。看起来风光,但数据不撒谎:日本国内纯电动汽车销量2024年只有近六万,反而比去年下滑了三成。不过比亚迪逆市而上,增长54%,今年销量超过丰田,这数据在朋友圈晒也算含金量十足。可惜啊,放在整体市场里,比亚迪还没进前20名。
分析到此,推理主线未完待续。K-Car之于日本人,不止是代步工具,更像是一种生活方式和身份象征。铃木、大发靠K-Car吃饭,丰田也不能忽略。可燃油车才是真正的“主流基因”,纯电还需要时间发酵。现在比亚迪推出本地化设计的RACCO,没公布价格,续航做成两个版本,双侧滑门还挺讨巧。更大概率是想从实际需求切入,不求一击制胜,重在“稳扎稳打”。
比亚迪还顺势把插混车型海狮06带入,说是“超级混动”。这让我想起法医圈的新药实验,前两年大家都抱怨设备“卡脖子”,现在中国技术送上门,日本工程师也得重新掂量掂量如何用得顺手,不至于像以前那样死盯着“日式流程”不放。技术成熟度700万销量,油耗3.5升百公里,看起来是“赛道内卷”的典范,但日本人会选择吗?
更绕的是,比亚迪在日本的打法,看起来像是在玩“潜伏”。没有大张旗鼓地猛攻主流市场,而是在商用车、电池、微型车等边缘地带切入,逐步蚕食对手的地盘。这招和破案一样,不是靠一次现场抓获,而是靠几年的线索积累和人脉渗透——就像法医工作,死者的衣角、凶器的印痕、器皿底下掉落的毛发,都需要慢慢拼合。
顺带自嘲一句,做汽车市场分析,比解剖尸体还难。尸体不会撒谎,但市场总在变脸。今天说新能源是未来,明天又跑来一条法规,后天消费者兴趣又变了,车企唯一能做的,就是不断试错,把证据堆积到足够多,最后下注。比亚迪在日本的布局,也还是要看市场反应。日本消费者会不会买账,日系品牌是不是会反制,这都是悬而未决的案件。
留下一道开放性现场悬案:中国车企在日本市场的本土化转型,是耐力赛还是短跑?是等待消费者习惯改变,还是提前教育市场?两边的证据都在,结论要等被试验出来。更多值得推敲的是,技术之外,谁能够先踩住文化和市场的“神经点”,谁就能在这场全球汽车大会战里,多存一条活路。
日本人会买比亚迪吗?比亚迪会在日本颠覆丰田吗?或许,这个故事里,最精妙的证据和最离奇的反转,都还在路上。你如果站在东京车展的现场,会押哪一边?
本文内容旨在弘扬真善美,推动社会和谐发展。如涉及版权或其他问题,请通过正规途径联系我们。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