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小米SU7召回这事,朋友圈、微博都炸开了锅,各种解读、猜测层出不穷,甚至还有人带着“看热闹不嫌事大”的心态奔走相告。其实仔细想想,这玩意儿真的值得如此大规模讨论吗?小米电动车的软件升级,为什么就弄得跟“塌了天”一样?我们不如换个角度,冷静下来想想背后的逻辑。这到底反映了汽车圈的问题,还是网红品牌的尴尬境遇?
先从正事说起。小米把近12万辆SU7电动车召回,说法是L2级智能辅助驾驶在某些“极端场景”下表现不佳。这“极端场景”在大部分人听起来挺玄乎,好像小米有啥见不得人的缺陷没说清楚。但其实,你要稍微了解点新能源车和自动驾驶的底层原理,就知道L2这个级别本质上还是个人工智能的辅助工具,而不是你刷抖音、吃瓜甚至打LOL都不用看路的大杀器。重点在于“辅助”二字——它能做的,只不过是帮你分担一部分驾驶压力,而不是真的让你变成懒汉驾驶。
至于极端场景是啥?身为一个天天被朋友问“你觉得自动驾驶到底靠不靠谱”的家伙,我觉得大家就当“临门一脚”的机会极低的球,看成险象环生的比赛:突然飞出来的鸡、暴雨之下的高速、标线模糊的夜路、路边晃悠一只没牵绳的哈士奇。这种情况下,别说人工智能,您换个老司机八成也得一手虚一手实地提着劲儿应付。只不过L2辅助就像个尚未毕业的实习生,总体还行,但关键时刻不能完全替代老手。
为什么很多人把小米的召回仿佛当成“独家丑闻”?其实回头看看,类似的“召回”对于所有玩智能驾驶的汽车厂都是常事。去年 Tesla、蔚来、理想、比亚迪、哪吒,海外更不用说,特斯拉光是OTA升级的“召回”没个十回八回的都不好意思叫自动驾驶行业。甚至美国的Waymo、Rivian、Cruise这些自动驾驶旗手,也都召回过车,主要目的是修修补补自己的系统,让“科技进步”别被一两个小问题拖下水。召回,尤其是通过OTA做,就是升级修漏洞,是个技术进化过程中不可绕开的步骤。你要真没见怪发烧友为OTA升级欢呼,反倒就这回小米被推上风口浪尖。
看到这里,不由让我想问:中国每年上千万辆车都在被召回,为什么偏偏小米这一次成为全民聚焦的“焦点”呢?其实问题不在技术本身,而在于小米这个品牌已经成了流量怪兽。做什么都像带着暖色滤镜和升降镜头直播。你看,手机行业里它是卷王,家电行业内它是“搅局者”,现在进军汽车,光预售时的“爆款气质”,都让人觉得有点“新物种自带体质”。这种自带关注度和热议度的互联网网红气质,既是荣誉,也是压力。以前写自媒体时还常开玩笑:你红了,尿一下都得直播关注,洗个澡都有热评。如今车圈也如此,小米每搞个动作都摆脱不了放大镜下的审视。
不过,召回本身到底意味着什么?大部分车主也就是升级个软件,甚至都不用往4S店跑。这和我们平时手机推送系统优化其实差不多——不用出门,不掏钱包,系统自动修补。身边不少买了SU7的哥们都说:“昨天早上系统弹窗让我升级,现在就修好了,也没啥特别体验的。”所以这波热度其实不用过度紧张,倒是那些没买车的路人网友,吃瓜议论得比实际车主还激动,真有点社会情绪的投射味儿。
但有趣的是,为什么同样是召回,别的牌子小声升级,没人理,小米一有风吹草动,全网分析、段子转发、视频解读层出不穷?这是不是跟咱们的流量时代紧密相关?活在聚光灯下的品牌,动静稍大就招来各种“拆台式围观”,哪怕其实什么大问题都没有。这不是技术不行,是流量经济的副作用。你享受网红带来的关注红利,就得承受“达摩克利斯之剑”一样的心理负担——舆论随时可能反噬你,黑粉们总能找到槽点拉踩。
就在这个事情上,其实还暴露一个现象:互联网式营销虽然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品牌溢价,也加速了新品的爆红,但同样让这些品牌在危机时刻暴露得更直接、更猛烈。小米当初靠“发烧友文化”起盘,始终扮演着酷、潮、有梗又性价比高的“朋友”角色。可等到了造车这个“超级重资产+复杂供应链+超长口碑建设”的新领域,舆情变化、经营压力全都加倍放大。干脆可以说,每一波“质疑”和“热搜”都是品牌成长必须交的学费。多少网友以前天天调侃特斯拉刹不住,毛豆三炸防冻液都变段子,如今SU7遇上点召回直接被“重锤质问”。逻辑如出一辙,因为大家总喜欢围观神话是不是能跌下神坛。
说实在的,小米这次能够主动召回,本质上是一种负责任的表现。传统燃油车时代,召回可是大事,动不动就涉及换零件服务召回,不光费钱还伤名声,大家都能赖就赖,哪怕打一堆官司赔钱也要能省则省。新时代电动车不一样,技术升级带来的维护成本降了不少——车主家里插个网、按个键就能升级,厂商敢于主动发现问题,用户也乐意接受持续优化,这不是挺好的吗?反倒是如果类似漏洞大家“装聋作哑不通知”,才是真正需要惩戒的事。
所以我想说,别被一则“召回新闻”忽悠着了节奏。互联网品牌的处境比传统品牌更危险在于,风头正劲时大家口口声声拍彩虹屁,出来个瑕疵立马一窝蜂补刀。流量和质疑永远不是等量置换。品牌要收割注意力红利,也注定要交流量焦虑税。哪个企业不想做成“国货担当”?哪家互联网公司不梦想又红又专又有态度?但真等问题来了,你要是对自己信心不足、下场解释还带怯,“吸粉转路人”的速度那叫一个快。互联网“反噬”不是玄学,是数学题。
再扯远一点,这事也说明个现实:智能汽车时代,高度依赖OTA升级已经变成行业共识,将来“召回”本身会越来越常见。如果消费者能建立起这个认知,对这些“软件升级式召回”淡定一点、不带滤镜围观,反倒是成熟市场和买家必经的一课。你仔细想,谁家的手机系统没掉过坑?哪家的APP不是一年三小更、五大修?新能源车其本质还是台“移动的大号智能终端”,系统偶尔出点岔子不是大新闻,关键看厂家有没有及时修复,有没有责任心担当。
对小米来讲,这次召回不会成为灾难性事件,反倒可以作为一次“用户教育”和行业科普的契机。—企业不怕问题,最怕问题后没人解决、没人愿意承担。流量经济的刺激下,品牌们更得老老实实做产品、兢兢业业修系统,不能只做“爆款”不做“好物”。技术进化的路上,总得让行业多一些冷静和韧性,少点一惊一乍的自媒体震荡。
说到底,这一波小米SU7召回如果非要有什么启示,那大概就是——别把“红”当护身符,也别把偶尔的漏洞过度解读成品牌末日。做企业就像走钢丝,有流量有成长,同时风险也和收获配套而来。“达摩克利斯之剑”不是玄幻神话,而是网红年代的生存常态。合理看待召回、理性消费、淡定围观,也许才是成年人该学会的应对方式。最后,我还真挺期待以后车圈的大V们别光顾着“踢馆式开箱”,而是来点真正有见地的讨论——到底什么才是成熟车企的底气?遇上问题谁先扛、谁先修,这才是良心企业的试金石吧?
你们怎么看这件事?买没买SU7的,参没参与热搜的,都欢迎底下继续“神评”,咱们别把讨论停在表面,顺便也给所有带货、造车的网红品牌一点建议:想红敢红就得敢于自我审查,敢于不断升级进化,才能稳稳当当走得更远。
本文以推动社会文明进步为目标,如涉及权益问题,请提供相关证明,我们将依法调整或删除。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