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只要一聊起新能源汽车,蔚来这个名字总是绕不开,但大家谈论的焦点,似乎慢慢从它有多高端、服务有多好,转变成了一个更揪心的问题:蔚来还能撑多久?
特别是当创始人李斌自己都公开表示,如果再不盈利,就可能要离开牌桌了,这种紧张感一下子就传递给了我们每一个关注这个行业的人。
这到底是一句为了激励员工的狠话,还是蔚来真的已经走到了一个非常关键的十字路口?
咱们今天就用大白话,把这背后的事儿给捋一捋。
首先,咱们得看看蔚来最实在的问题,就是财务状况。
大家可能都听过一个说法,蔚来一直在亏钱,但具体亏多少,可能没个概念。
咱们不看那些复杂的财务报表,就看一个最直观的数据。
根据公开的信息,蔚来在今年第一季度,净亏损就超过了五十个亿。
这是什么概念呢?
就是说在三个月里,平均每天都要亏掉五千多万。
更让人头疼的是,卖车本身也不赚钱,每卖出去一辆车,不但没法为公司贡献利润,反而还要搭进去不少钱。
这种“卖一辆亏一辆”的生意,别说是大公司的股东,就是我们普通人开个小卖部,这么干也顶不住啊。
虽然蔚来在五月份的销量有过一次很亮眼的增长,交付量突破了两万台,让很多人觉得情况在好转,但这更像是一次急救后的短暂清醒。
要想彻底扭转每年亏损上百亿的局面,靠一两个月的销量冲高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有持续稳定的、大规模的销量来支撑,才能把巨大的成本给摊薄。
而现实是,蔚来手里的现金正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减少,这就像一场长跑比赛,蔚来不仅背着沉重的包袱,水壶里的水也快要见底了。
那么,蔚来的钱到底都花到哪里去了呢?
这就不得不提它从创立之初就一直坚持的换电模式。
平心而论,换电这个主意,在刚提出来的时候,绝对算得上是天才般的构想。
想想看,开电动车最怕的就是半路没电,充电又要等一两个小时。
而蔚来的换电站,车开进去,三五分钟,底下的机器人就把空电池换成满电的,整个过程比去加油站加油还利索。
这种体验,可以说完美地解决了用户的补能焦虑,也让蔚来在众多新能源品牌里显得独一无二,吸引了一批忠实的粉丝。
但问题也恰恰出在这里,这个看似完美的方案,实在是太烧钱了。
建一个换电站,从土地、设备到里面的备用电池,成本非常高昂,动辄就是上百万甚至更多。
蔚来在全国已经建了两千多个这样的站点,这背后是几百亿的真金白银砸了进去。
而且这还不是一次性投入,后续的运营、维护、人员工资、电费,都是源源不断的开销。
这就好比蔚来为了服务自己的客户,自掏腰包建了一整套专属的高速公路网,路修得越多,日常的维护成本就越高,亏损的窟窿也就越大。
更重要的是,为了实现换电,蔚来汽车的设计也必须做出妥协。
它的电池包规格要统一,车身底盘结构也要为换电服务,这就导致了它的研发和制造成本一直降不下来。
当别的车企都在想尽办法简化生产、降低成本,用更亲民的价格去抢占市场的时候,蔚来因为背着换电这个沉重的“包袱”,始终没办法在价格上做出大的让步。
这就形成了一个困局:车价太高,能买得起的人就少;买的人少,换电站的使用率就低,就更难收回成本。
尽管蔚来一直在向大家宣传换电的好处,但对于大多数普通消费者来说,买车时首先考虑的还是价格。
一个三四十万的起步价,已经把很多人挡在了门外。
可以说,蔚来用巨大的投入,为一小部分用户提供了极致的服务,却没有找到一条能让整个体系健康运转起来的商业模式。
除了内部的成本压力,外部的市场环境也变得越来越残酷。
如今的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已经不是几年前那个大家都能分一杯羹的蓝海了,而是一个竞争激烈到白热化的“修罗场”。
你看,理想汽车靠着精准的家庭用户定位和增程式技术,早早实现了盈利;小鹏汽车在智能驾驶领域打出了自己的金字招牌;更不用说华为带着它的技术加入战局,和赛力斯合作的问界系列卖得风生水起;就连手机厂商小米跨界造车,第一款车就获得了巨大的关注和订单。
这些对手,每一个都有自己的看家本领,而且在控制成本和市场营销上都非常精明。
蔚来在这样一群强敌的环伺之下,想保持过去的从容和优雅,变得越来越困难。
与此同时,整个行业的技术发展方向,似乎也对蔚来的换电模式构成了挑战。
换电最大的优势就是“快”,但现在,这个优势正在被新的充电技术快速追赶。
现在很多新车都配备了800V高压快充技术,充电十来分钟,就能增加三四百公里的续航,对于大部分人来说,这个速度已经足够快了,和在服务区休息一下的时间差不多。
未来,充电速度还会更快。
另外,大家心心念念的固态电池技术,也离我们越来越近了。
一旦电池技术取得突破,电动车能轻松跑个上千公里,那大多数人对续航的焦虑就会大大缓解,对“必须换电”的需求自然也就没那么强烈了。
当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其他更经济、同样便捷的解决方案时,蔚来投入巨资建立的换电网络,其价值就可能会被稀释。
面对这样的内忧外患,蔚来显然也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它必须自救。
怎么救?
无非就是两条路:降低成本和扩大销量。
行政管理上的节流,比如减少不必要的开支,当然是需要的,但这只能解决一小部分问题。
最根本的,还是要从产品和路线上想办法。
于是,我们看到了蔚来推出了它的第二个品牌——乐道。
乐道的第一款车L60,直接对标市场上卖得最好的特斯拉Model Y,预售价也降到了二十多万的级别。
这步棋的意图非常明显,就是蔚来希望用一个更亲民的品牌和价格,去打入最主流的消费市场,去抢夺那些以前因为价格太高而不会考虑蔚来的用户。
这款车依然可以换电,保留了蔚来的特色,但它的使命,更多的是要靠巨大的销量来分摊成本,为整个蔚来体系“输血”。
这可以说是蔚来的一次“壮士断腕”,是一次放下身段,主动去拥抱大众市场的关键尝试。
这一步走得好不好,直接关系到蔚来能否在未来一两年内稳住阵脚,为自己争取到宝贵的喘息和调整时间。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