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汽车“狼性”两年记:学华为的得与失,销售体系那些事
6月尾,北京雨点稀稀拉拉。朋友圈刷到理想汽车又发公告,把2025年第二季度交付量预期从12.3万-12.8万辆调低到了10.8万辆。消息一出,身边几个做车评的哥们儿都在群里嘟囔:“怎么又降了?新车还没上市呢。”我家附近那家理想门店最近也冷清不少,上周去充电时顺便瞅了一眼,销售小伙子正盯着手机屏幕发呆。
紧接着,就是高管变动——邹良军职位调整,被曝出来当天我正在地铁上,一位老同事给我发微信,“你看,这位‘华为系’大佬也下场当顾问了。”他1999年进华为、去年才跳槽来理想,现在换成总裁马东辉直接管销售。其实这个节奏,在新能源圈里并不算罕见,但这次轮到理想,也难免让人琢磨背后的“病根”。
听说有些门店产品专家为了冲业绩,都快把底薪倒贴给客户返佣了。我一个朋友去年刚买L7,说是被两个不同门店的人反复打电话,各种承诺送精品、现金补贴。他还纳闷:“咋卖个车跟抢单似的?”原来内部赛马机制太猛,有人甚至自掏腰包拼命保KPI。后来公司严查返佣,两次被抓就要卷铺盖走人。有点像当初某品牌手机渠道那股劲头,不过这回主角换成了SUV。
这一切,其实都绕不开“学华为”三个字。从李想2022年公开喊话要向华为学习,到现在已经两年多。当时问界M7发布,把ONE直接打趴下,销量崩盘停产,那阵风波在业内讨论好久。我印象最深的是李老板微博里的那句:“每个人都要训练,要学习。”
然后就是邹良军空降,他带来的,是把全国分成26个战区,让各地团队赛马竞速。这招头一年确实灵验——2023全年卖出了37.6万辆,比前一年涨了一倍多,还第一次实现单季度盈利。不少同行开玩笑,说新能源圈终于有千亿营收的新势力诞生啦。
可惜,好景不长。今年情况明显变味儿。一方面纯电车型MEGA扑街没能救场;另一方面靠增程混动撑起半壁江山,可L7、L8、L9三款销量比去年还缩水,新出的25万以内L6倒是火了一阵,但总归气氛怪怪的。我自己试驾过一次新款L9,本来以为会遇到热情满满的小哥哥姐姐介绍配置,结果对方全程只关心有没有推荐码,是不是预约试驾过。“咱们加个微信吧,到时候方便下单保护订单。”话音刚落,我脑袋里就浮现出楼道口几年前房产中介争客户那画面……
其实内部压力很大,为完成层层压下来的高指标,不少一线员工只能使出浑身解数。有的人专挑别人的意向客户插手,有的人干脆自己先垫钱送礼品,只求成交后能排进前列稳住饭碗。但这么卷下来,大部分老实干活儿的兄弟姐妹反而更沮丧。“每天提心吊胆,就怕哪天考核不过或者莫名其妙丢单,”一个南方城市负责展厅的小姑娘私底下和我吐槽,“以前觉得这里挺有人情味,现在感觉越来越像流水线。”
更麻烦的是,这种恶性竞争影响的不只是员工士气,还有公司的整体运营效率。有时候为了抢客源,会让准车主拖延决策周期,比如等七天试驾保护期过去再签合同,又或者建议用亲戚名字买车……时间长了体验自然不好,不少潜在用户转头就去别家看新势力SUV去了。
今年4月,公司开始合并战区,从26块缩减到五大区域,希望减少内耗,提高协作。但这些调整显然远远不够,否则不会紧接着六月挂出禁止返佣的大横幅,还连带调整管理岗位。这些变化表面上风平浪静,其实水面之下暗流涌动,每一步都是权衡和妥协。
关于谁会成为新的销售负责人,我听说内部很多人在议论。有资历深一点的怀念早年的刘杰,他2016年来搭建团队的时候氛围简单透明,就算管理层决策失误,也愿意低头认错跟大家解释清楚。“那个年代提成都明码标价,没有那么多花样,”北方某直营店一位老司机聊起来还有点感慨,“后来越搞越复杂,人心散了。”
但回头看看产品端,其实引入IPD流程(据说也是从华为搬来的),反而帮公司沉淀下来自己的方法论。例如现在增程式SUV细分市场那么热闹,当初就是靠这种流程梳理出来思路,然后三条产品线横向贯通业务,各部门配合默契。所以学别人本身没啥问题,关键还是消化吸收之后形成自家的特色。不然照搬模式,很容易出现水土不服,小毛病堆积最后酿成大麻烦。
眼瞅着i8马上上市,据说定位30-40万元的大六座纯电SUV,公司上下多少都有些忐忑。这几年增程路线虽然吃香,可纯电市场友商越来越密集,再往前冲肯定不能再指望原来的套路。我隔壁邻居准备观望一下i8发布,看看到底有什么突破。他媳妇嘴碎,经常抱怨选台靠谱省心的新势力真难,比挑洗衣机还纠结……
坐公交经过一家熟悉的展厅玻璃窗外时,总忍不住琢磨:到底什么样子的企业文化才能既激励团队,又留住温度?或许每家公司都会经历这样拧巴的一段成长路吧。一边渴望复制成功经验,一边又担忧陷入惯性内耗。如果你曾经在类似环境工作过,大概懂得那种夹杂期待与无奈的小情绪——毕竟,无论什么行业,都绕不开摸索自己的节奏和方向呀。
内容来自公开资料与个人见解,仅供学习交流,不构成购车建议或汽车定论。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