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9月19日,小米汽车宣布对11.69万辆SU7标准版进行软件OTA召回!
缘由是该车型高速NOA辅助驾驶功能在“极端特殊场景”下,识别与处置能力存在不足,可能引发安全隐患。
尽管此次召回无需更换硬件,但涉及车辆数量接近小米SU7总交付量的三成,消息一出,迅速引发市场与用户的高度关注。
OTA召回11万辆
此次小米召回的11.69万辆SU7标准版,涵盖2024年2月6日至2025年8月30日期间生产的两类车型,XMA7000MBEVR2(98462辆)与BJ7000MBEVR2(18425辆),召回编号分别为S2025M0149I和S2025M0150I,占小米SU7累计交付量的近三分之一。
值得注意的是,这并非小米首次因智能驾驶功能召回车辆:今年1月,其就曾因智能泊车功能隐患,召回30931辆SU7标准版。
从召回原因来看,核心问题聚焦于L2级高速领航辅助功能(NOA)的场景应对能力。
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在公告中明确,召回范围内的部分车辆,在NOA功能开启时,对“极端特殊场景”的识别、预警或处置存在短板,若驾驶员未能及时干预,碰撞风险将显著增加。
对此,小米回应称,将通过远程OTA软件升级至Xiaomi HyperOS 1.10.0版本免费修复,且升级仅针对上述时间段生产的SU7标准版,不涉及配置更高的Pro与Max版本。
具体来看,此次OTA升级内容围绕“极端场景适配”展开:优化高速NOA通行策略以提升复杂路况下的连续性与舒适性。新增“动态车速”功能,在夜间、雨天等环境自动调整辅助驾驶目标速度。
升级大车绕行逻辑,尤其强化对压线重卡的避让能力。
调整辅助驾驶照明策略,激活功能时自动开启远光灯以改善夜间视野。从技术逻辑上,这些调整直指行业公认的智能驾驶“死角场景”,如高速施工区域封闭、临时障碍物、重卡占道压线等,而这类场景正是智能辅助驾驶系统最易出现决策失误的环节。
尽管官方反复强调“辅助驾驶≠自动驾驶”,要求用户保持注意力,但现实挑战在于:若NOA功能在极端场景下表现不稳定,驾驶员的接管响应窗口会大幅缩短,安全风险陡增。
更值得关注的是SU7标准版的硬件配置局限:作为小米首款量产车中的入门车型,其起售价21.59万元,搭载的Xiaomi Pilot Pro系统不含激光雷达,仅依靠1颗毫米波雷达与摄像头实现环境感知。
而Pro与Max版本配备的Xiaomi Pilot Max系统,凭借多传感器融合技术,对复杂场景的适应性更强。
极端场景缺陷
“极端场景”的应对短板,并非小米一家的问题,而是当前智能驾驶技术尚未突破的行业性瓶颈。
从官方披露信息可知,此次小米SU7标准版召回涉及的“极端场景”,主要包括高速施工路段临时改道、压线重型车辆、大型突发障碍物、夜间低能见度环境等,这些场景虽在日常驾驶中概率较低,但一旦出现,就会对智能驾驶系统的感知、决策、控制全链条提出极限考验。
巧合的是,在小米召回公告发布前两天,工信部发布新国标,首次将“极限工况”测试纳入强制标准。
其中明确要求:车辆在NOA激活状态下,需在距施工锥桶200米处完成减速或变道。
在道路交叉口、隧道、环岛等场景,辅助驾驶功能不得中断。对侧翻车辆、踏板摩托车等特殊障碍物,需避免低能见度下的漏判或误判。
尤为值得关注的是,新国标中“施工区域测试场景”的描述,被业内普遍认为与今年3月29日安徽铜陵SU7事故高度契合。
据公开信息,该事故发生在高速施工路段:一辆SU7在NOA模式下以116km/h行驶,接近施工封闭区域时,系统启动减速并提示驾驶员接管,但驾驶员实际接管耗时约3秒,最终车辆撞上隔离带水泥桩,造成3人死亡。
小米方面称,车辆已检测到障碍物并减速,事故时处于人驾模式,最终确认车速为97km/h。
尽管事故不能完全归咎于智能驾驶系统,但它暴露了一个关键问题:极端工况下,“驾驶员接管时延”对安全的影响至关重要。
智能化是小米切入新能源赛道的核心差异化优势,但“安全”正在成为其发展路上的第一道硬约束。
数据显示,小米SU7自2024年4月交付以来,截至今年7月累计交付超30万辆,其中标准版是销量主力。
此次召回涉及11.69万辆,占比超三成。尽管本质是OTA升级,但按照监管要求,此次召回需以“缺陷产品”名义备案,性质远超普通软件更新。
消息发布当天,小米集团港股股价一度下挫超3%,市值蒸发数百亿港元。
虽收盘时有所回升,但这一波动清晰传递出信号,智能电动车市场对“安全”的容错率正在快速收窄。
更关键的是,此次召回发生在小米造车业务的关键节点:财报显示,今年二季度,小米智能电动汽车及AI等创新业务收入达213亿元,同比增长233.9%,其中核心汽车业务收入206亿元,同比增长230.3%,业务正逐步迈向盈亏拐点。
结语
回顾小米SU7的营销路径,其延续了手机业务的成功逻辑:以“年轻人的第一台超跑”“最像iPhone的电动车”定位吸引关注,通过“一个生态、两块电池、三套智驾”的配置策略打造性价比优势。
但汽车与手机的消费逻辑存在本质差异,汽车承载着更高的安全风险,用户对智能驾驶功能的容错度远低于手机系统bug。一旦智驾系统出现边界失误,极易引发用户信任危机。
小米此次召回,看似是一次具体的产品问题应对,实则为全行业敲响警钟:当智能驾驶从“概念演示”走向“大规模量产应用”,“安全”不再是附加项,而是底线!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