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YU7内饰曝光,双零重力座椅吸睛,后排电动调节成亮点

小米YU7的内饰发布会看得我直摇头。这年头,车企们是不是都得了"配置焦虑症"?主副驾双零重力座椅、后排电动可调、6.68寸后排控制屏...这些花里胡哨的配置堆砌,活脱脱就是当代消费主义的样板戏。

记得去年回老家,看见邻居王叔开着辆五菱宏光,座椅是硬邦邦的织物面料,中控就一个收音机。但就是这辆"寒酸"的车,每天凌晨四点载着新鲜蔬菜去集市,养活了一家人。现在车企们动不动就拿"零重力座椅"说事,我就想问:普通老百姓真的需要这些吗?还是说这根本就是资本精心设计的消费陷阱?

小米YU7内饰曝光,双零重力座椅吸睛,后排电动调节成亮点-有驾

看看小米公布的配置单:Nappa真皮、12层结构座椅、135度电动调节...每个字眼都在撩拨着消费者的神经。但翻开汽车投诉平台,有多少车主是因为真皮座椅开裂、电动调节失灵在维权?更讽刺的是,这些号称"人体工学"的设计,往往开长途该腰疼还是腰疼。某车企高管私下说过:"所谓豪华配置,八成是为了提高溢价。"

小米YU7内饰曝光,双零重力座椅吸睛,后排电动调节成亮点-有驾

想起前阵子某新势力品牌车主维权的事。花三十多万买的车,宣传的"女王副驾"用了半年就异响,售后却说要换整个座椅总成,报价两万八。车主在4S店门口举着"配置天花乱坠,质量不堪一击"的横幅,那画面真是当代汽车消费的绝妙注脚。现在车企们比拼的不是耐用性,而是谁能把配置表写得像科幻小说。

小米YU7内饰曝光,双零重力座椅吸睛,后排电动调节成亮点-有驾

更值得玩味的是后排那块6.68寸控制屏。在智能手机人均使用时长超5小时的今天,往车里再塞块屏幕,美其名曰"智能互联",实则不就是想把用户牢牢捆在数字牢笼里?某儿童医院的眼科主任跟我说,现在小学生的近视率,和后排娱乐屏的普及曲线惊人地吻合。

小米YU7内饰曝光,双零重力座椅吸睛,后排电动调节成亮点-有驾

当车企们忙着给座椅装上按摩功能时,有没有想过中国还有6亿人月收入不足1000元?当销售顾问滔滔不绝讲解"天际屏"的像素密度时,有没有算过这些成本最终都要转嫁给消费者?某次打车遇到位老师傅,他说:"我们那会儿造车讲究皮实耐造,现在倒好,车子没开几年,先得担心中控系统卡不卡顿。"

小米YU7内饰曝光,双零重力座椅吸睛,后排电动调节成亮点-有驾

不是说技术进步不好,但当创新变成炫技,当实用让位于噱头,这样的"升级"到底服务了谁?看看德国街头跑的老高尔夫,日本满大街的K-Car,这些车没有零重力座椅,却让普通人体面地出行。我们的车企什么时候才能明白:汽车本质是交通工具,不是数码玩具。

小米YU7内饰曝光,双零重力座椅吸睛,后排电动调节成亮点-有驾

下次再看到车企宣传"媲美头等舱的乘坐体验"时,不妨想想建筑工地上那些蹲着吃盒饭的工人,想想早晚高峰挤公交的上班族。一个行业的进步,不该只体现在配置表的长度上,更要看它让多少人的生活真正变得更好。毕竟,再豪华的座椅,也载不动普通人的生存重担。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