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智健忆新中国生活:57年在家开跑车兜风,59年读大学天天下馆子

标题:20世纪50年代荣智健的“繁花年代”:富贵与平民冷暖,谁在定义中国人的生活?

荣智健忆新中国生活:57年在家开跑车兜风,59年读大学天天下馆子-有驾

1952年,上海一位10岁孩童获得了人生第一辆小跑车——英国进口的红色Singer敞篷车,而那一年,全国粮食还是按票供给,城市家庭大多住着几户挤在一套房里。你相信吗?新中国刚刚成立,老百姓苦苦为温饱而努力,可同一个城市里,有人却能开着豪车、带同学进上海最豪华的国际饭店大快朵颐。是谁?凭啥能这样?难道不是大家一直以为的“百废待兴、人人清苦”吗?这段鲜为人知的事实会改变你对上世纪五十年代中国人生活的全部想象。

荣智健忆新中国生活:57年在家开跑车兜风,59年读大学天天下馆子-有驾

有人说,建国初年中国人都过着一样的“小鞋儿加棉衣,窝头咸菜熬日子”,可也有人反驳:你真以为上海的荣家和老百姓一样日子?明明有人一直是满汉全席、家有佣人、出门奔驰。支持“平等苦日子”派的人相信官方宣传的“同甘共苦”,他们举着电视剧《情满四合院》之类的例子说:“你看,大家都差不多,一个萝卜一个坑。”可是,看看荣智健:中西厨师伺候、红色跑车开道、国际饭店常驻VIP,甚至连出国的亲戚都羡慕。到底谁对?难道中国早就已分三六九等?时局真的容得下这种“特权”存在吗?是不是里面藏着什么秘密?如果荣家能过得这么滋润,那社会究竟是刚刚“解放”,还是另有隐情?这和老百姓一锅粥的日子比起来,岂不是天壤之别?

荣智健忆新中国生活:57年在家开跑车兜风,59年读大学天天下馆子-有驾

越扒越惊讶。其实,荣智健的荣耀日子不是一天砌起来的。荣家,无锡人,商业世家,家底厚得就像江南荣府开展家谱。早在清末,荣智健曾祖父和族叔通过官场关系挖到第一桶金,然后靠做钱庄、办面粉厂实打实搬起的“金山银山”。清末民初一桩桩“厘金局差”传说,细扒通道里头全是含着金钥匙的故事。到了1949年,全国风云变色,荣家也面临抉择:有人举家跑巴西,有人选择留下。荣德生、荣毅仁父子定下心,没挪窝,成了新中国商业界标杆。毛主席还说:全国数得上财团,就这一家。因为是“民族资本家龙头”,他们得到的优待远超旁人。普通上海家庭呢?说难听点,住十几平米一户人挤烂房子,攒几天粮票才能换上几两肉。普通人传着长辈的故事:“那阵子,能吃口鸡蛋、穿上新棉袄就算过节。”而荣智健这头,10岁开小跑车,天天请同学酒店聚会,生活就像电视剧《繁花》里的“宝总”,但那是现实不是戏。老百姓是“苦瓜炖豆腐”,荣家孩子可以“红烧排骨管够”。上海外滩的风吹过,带着两种温度。

荣智健忆新中国生活:57年在家开跑车兜风,59年读大学天天下馆子-有驾

表面上看,荣智健这种精致生活没受多少影响,甚至他自述:换了新中国,家里“优渥生活未变”,佣人照旧,出门还是奔驰。可大时代的浪潮真会对他们完全温和不碰吗?其实,五十年代社会运动接二连三,“三反五反”、“公私合营”,整个商业氛围莫名压抑。亲戚、朋友大批外迁:有人受国民党迫害远走巴西,也有人怕风声紧走香港。荣家虽留守上海,但时刻面临政策拷问,一朝举措不慎就是“资产阶级大鳄”。至于外人怎么看?有羡慕、有嫉妒、有烦躁,“凭啥你家还能这样阔?”这话背后,是一层对财富和公平的疑虑。普通工人或纺织女工,一月到手薪水都不及国际饭店一餐。荣智健开着敞篷豪车,活成全校“明珠”,也被议论为“太扎眼”。那时代的中国,真是“同心同德”、一碗水端平吗?还是表面风平浪静,底下早已藏满矛盾浓汤?荣家能“独善其身”多久?难道永远有人天生不怕风浪?越来越多的控诉和警觉,慢慢在社会中酝酿。

荣智健忆新中国生活:57年在家开跑车兜风,59年读大学天天下馆子-有驾

你以为荣家因为祖上积德、政策青睐就能就一直这样下去?历史总会开个大玩笑。1950年代末,“公私合营”推行,荣家企业姓了“公”,曾经私人财富的大山也开始缩水。更大的变化在于,随着社会平等风暴越刮越猛,“生活特殊化”渐渐成了“靶子”。你拥有太多就容易招致,也许不是仇富,但绝对是“盯你”。荣智健后来回忆,刚进天津大学,和上海家里“天差地别”,落差感像一记重锤,特权日子终结:请同学吃小灶还可以,但想回头重温家里那种“西厨、中厨、豪车佣人齐上阵”的阔绰,已经变成幻想。而炫目的家世和排场,很快就成了小心思,不能再高调。当时的社会风潮,就是在告诉每个“从前人上人”:你们得收着点,风头过了,躲过一时,躲不过一世。荣家的手上不再是无限金钥匙,荣智健的“明星光环”,慢慢褪成了历史的剪影。至于昔日海外亲戚的艳羡,也慢慢被新的时代所取代。荣家70年代以后的变局,是另一场大戏,今天我们只说三分,看门道留给你慢慢品。

荣智健忆新中国生活:57年在家开跑车兜风,59年读大学天天下馆子-有驾

但谁都没有想到,表面看似“平权”的进展里,其实埋着更大的麻烦。全社会在寻“同”,却很难真正做到公正,每个人的起点差距,如影随形。城市里,老百姓依然为油盐计较、工厂、学校挣扎。即便如荣智健这样的家庭,过得已不像50年代初的辉煌,却依旧在体制与市井间找位置。一方面,原有的大资本家不再高调,财富和身份藏在政策夹缝里晦明不定;另一方面,越来越多普通人盯着“谁能指望一夜平等”,心里明白社会阶梯依然在。无论是“家里有几个佣人”、还是“家里一年只有一件新衣服”,故事中都摆不平人心的尺度。随着社会运动起伏,财富和地位被不断重新洗牌,不光荣家,连老百姓都无所适从。表面“风平浪静”,却满是焦虑和分歧:有人想迈进老荣家一样的日子,有人干脆反过来“看不得别人好”;更有无数人失望“原来我们与他们的生活,只能是平行线”。越追求一碗水端平,越证明理想总隔着现实的栏杆。

荣智健忆新中国生活:57年在家开跑车兜风,59年读大学天天下馆子-有驾

说到这,真不禁想给“同甘共苦”这四个字点个大大的赞——毕竟有些人是真的“一块窝头掰三份”,而有些人却能“奔驰里开排骨宴”。当然,这种“一碗水端不平”的情况,也只能靠录《繁花》来怀念了。假如大家都能随时开跑车、请人下馆子、享用中西大厨,再想想奶奶那一袋粮票攒着过阴历年,是不是该重点表扬那些“特权代表”啊?他们用自己的高级生活提醒各位:再美好的口号,也挡不住家底厚和亲疏远近。谁说社会主义初期没有“活得明白”的人?谁又能保证岁月静好和风平浪静真是给普通百姓准备的?夸归夸,人生公平,还在路上打捞。敲黑板:最难端平的那碗水,其实不是制度,而是历史留下的人心和家底。装着公平的锅,烧着阶层的火,人情冷暖,一目了然。

荣智健忆新中国生活:57年在家开跑车兜风,59年读大学天天下馆子-有驾

你们觉得,像荣智健这样的“豪华童年”是不是应该被歌颂成中国社会进步的象征,还是应该反过来问一句:“同一个年代,为何有人家里炖排骨、有人只能啃窝头?”平等会不会永远只能印在教科书?特权和权力到底是谁赋予谁的?或者,我们就该羡慕“别人家孩子”,继续做着“所有人都一样”的白日梦?来吧,说说你的看法,到底该怎么定义真正的公平?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