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逛4S店,那天正巧是暴雨后的阴天,售楼处的门口一个印着“新能源汽车专属充电”的牌子静静地立着,下面停了三台插混车。而本来应该最有排场的丰田混动,黑白相间的几辆凯美瑞孤独地待在展厅角落,销售的讲解词仿佛还沿用着十年前“行业最省油”的剧本,却没有几个人真正听得进去。
有意思的是,销售小哥忙着给你算牌照、购置税、通勤经济账,语气中透着对插混的热情,对油混车型反倒像是敷衍的带过。问及销量,他摊了摊手:“现在买油混的,真不多了,插混才是主流。”现场气氛没有想象中激烈的竞争,倒像是老戏骨和流量小生同台,观众早已偏心。从高谈阔论省油,到争论插混省心,市场的调音棒悄然拧了一格。
这场油电之争,故事反转得出奇安静,输家的背影甚至连一声抱怨都没留下。
市场数据不会骗人。一边是秦PLUS DM-i每月几万辆的火爆数据,成了新能源榜单的独立分项;另一边,油混的凯美瑞、RAV4只能和燃油车型加在一起勉强撑场面,实际销量一个月也不过一万多台。雅阁更加直接,油混版干脆停产,把资源全拥进插混的怀抱。
拆开这波变局,并不复杂。插混车型早就把油混过去那些所谓的“省油黑科技”打成了背景板。一块20多度的电池,能给城市通勤带来每天的“零油费”错觉,哪怕偶尔失忆没充电,发动机也是个“电量保镖”,关键时刻稳住全场。而油混那1度电的“小心思”,遇到插混,简直像是电焊条碰上变压器——完全不在一个量级。
技术升级的速度,有时候比人情还冷淡。油混让人津津乐道的“发动机无感启动”,到了插混手里变成了“发动机你自己老老实实给我发电吧,别管其他的了”。低速用电,高速切油,驾驶体验像极了办公室里最懂分寸的实习生,划算又听话。比亚迪的工程师测出过插混一箱油跑2000公里的纪录,听上去有点像段子,可段子背后,就是油混望尘莫及的现实。
当然,这一切的加速,还得感谢政策的推波助澜。插混能上绿牌,免购置税,部分城市限号也能潇洒上路,甚至还有政府补贴。油混曾把“新能源”四个字挂在门口,现在却被拉回燃油车队伍里一起计算排量征税。技术和政策像两把拐杖,转身就把油混遗忘在了门外。市场本身素来讲究“势利眼”,二手车市场动作更快——油混凯美瑞贬值明显,插混反而保值率更强,二手经销商还挺乐于看这个冷暖自知的局。
车企的适应速度惊人。混动模组产线逐步瘦身,电池厂大肆推广插混适配的刀片电池,宁德时代对油混动力电池的好感度迅速消减。以往在技术论坛看到“天空蓝的丰田混动系统”,如今只剩“插混黑科技”刷屏。过去油混是主流,如今只是一页历史课本的案例小结。
实际上,年轻买家比想象得还要务实。在今天,15万预算,除了对配置、动力的所有幻想,还想要安逸地跑长途,体验智能辅助驾驶,最后还要算计下一年能省下几个月咖啡钱。插混满足了所有世俗需求,剩下的“省油”理由变得不那么性感。你说油混可靠,插混主打实用;你说油混皮实,插混主打划算。“省出来的钱究竟省谁的”,消费者用脚投了票,生产线随即调转方向。
身边不少朋友买车,也都选了插混。有人私下里吐槽插混没情怀,是技术过渡的临时演员。但厂家并没有怀旧情结,原地推新插混,油混广告全线退场。将来某一天,大街小巷或许难觅油混踪影,只剩下偶尔进店保养的老车主还能唠叨两句:“当年我这台车可是省油王。”
有时候,我会在车企论坛上看到一群坚持油混信仰的工程师互诉衷肠。他们说插混是“风向的背叛者”,也有人说“市场没有情怀,只有利益”。看着两派人唇枪舌剑,我倒觉得,技术本就拿来替代的,不是用来缅怀的。
作为从业者,看惯了新技术悄然替代老技术。油混的黯然,不关乎技术优劣,而是全链路环境的再分配。比起谁赢了谁输了,我更好奇,下一个技术的淘汰者会是谁?究竟是插混自身,还是还未现身的下一代能源?我们是否真的准备好了,接受每一次技术上的“胜利”都只是下一轮淘汰的序幕?
毕竟,“市场无情”,有时候反而比“误判现场证据”更令人唏嘘。而下一个被淘汰的,或许正是今日被奉为“主流”的宠儿。
你呢?你会在意自己车里是插混、油混,还是只关心这最后一块牌照的分寸?
本报道严格遵守新闻伦理,倡导积极向上的社会风尚。如有内容争议,请依法提供证据以便核查。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