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承东官宣鸿蒙智行销量突破100万台后,一个奇怪的现象出现了

近日,华为高管余承东在个人社交平台宣布了一个里程碑式的消息:鸿蒙智行全系交付突破100万台。从2022年3月问界M5上市算起,鸿蒙智行仅用43个月便达成了这一目标,创造了新势力品牌达成百万交付的最快纪录。

这一速度超越了理想汽车(58个月)和零跑(75个月)等竞争对手,而且这一成绩是在均价近40万元的高端市场实现的,甚至超越了宝马、奔驰、奥迪等传统豪华品牌的均价。按道理说鸿蒙智行能取得这样的成绩,也算是为国产高端汽车争光了,但一个奇怪的现象出现了,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我们接着往下看。

余承东官宣鸿蒙智行销量突破100万台后,一个奇怪的现象出现了-有驾

一、鸿蒙智行交付量突破100万台,这是国产汽车的高光时刻

鸿蒙智行达成百万交付的速度确实令人瞩目,43个月,不到四年的时间,从一个汽车行业的“新面孔”到交付百万,这一速度在国产汽车工业史上堪称奇迹。

尤其引人注目的是,鸿蒙智行的这一成绩是在高端市场取得的。根据相关数据显示,鸿蒙智行车型均价接近40万元,是国产品牌中均价最高的、应该是没有之一。在百万级豪华市场,鸿蒙智行旗下的尊界S800表现亮眼。今年9月,尊界S800单月销量达1918辆,超越了保时捷帕拉梅拉(802辆)、奔驰S级(794辆)和宝马7系(744辆)等传统豪华品牌旗舰车型。

华为进入汽车领域的时间并不长,却迅速在高端市场站稳脚跟,这表明国产品牌在新能源汽车时代确实有机会重塑豪华车的市场格局。虽然鸿蒙智行取得这样的好成绩,但一个奇怪的现象出现了,很多人对鸿蒙智行的100万台冷嘲热讽。

余承东官宣鸿蒙智行销量突破100万台后,一个奇怪的现象出现了-有驾

二、奇怪的现象出现了,掌声之外的冷嘲热讽

然而,就是这个本应值得国人骄傲的成绩,却在网络上引发了意想不到的两极反应。在祝贺声之外,不乏冷嘲热讽的评论。有的人表示:鸿蒙,好几个牌子放在一起。有的用户调侃:福耀玻璃用了多长时间?

为什么这些人对鸿蒙智行的100万销量冷嘲热讽呢?我认为有以下两个原因。

一方面,有网友质疑鸿蒙智行不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汽车品牌,而是一个由多个品牌组成的“联盟”。鸿蒙智行旗下拥有问界、智界、享界、尊界、尚界等品牌,这些品牌分别与赛力斯、奇瑞、北汽、江淮等不同车企合作生产。

因此,有人调侃道,如果按照这种“组合品牌”的方式统计销量,那么米其林和福耀玻璃也应该参与排名——因为几乎所有车上都有它们的轮胎或玻璃。

另一方面,关于销量的“数据打架”事件也加剧了公众的质疑。在今年2月,鸿蒙智行公布1月销量数据显示,仅问界M9和M7两款车型的交付量就接近2.1万辆。然而,合作方赛力斯集团公布的1月总销量却仅为1.79万辆。

这种差异让部分网友对鸿蒙智行公布的数据持保留态度。尽管双方解释称是“统计路径不同”,但质疑声已经难以平息。

余承东官宣鸿蒙智行销量突破100万台后,一个奇怪的现象出现了-有驾

三、其实我们应该理性看待鸿蒙智行

网友们对鸿蒙智行100万台销量的争议,实际上反映了汽车行业在智能化、电动化转型过程中的新模式与旧观念之间的碰撞。

华为通过鸿蒙智行推出了一种创新的商业范式:华为不直接造车,而是提供智能汽车解决方案,与多家车企合作打造品牌矩阵。这种模式在传统汽车行业确实不常见。传统认知中,一个汽车品牌通常对应一个独立的汽车制造商。但华为打破了这一惯例,与不同车企合作推出多个品牌,这些品牌又统一归属于“鸿蒙智行”这一大家庭。

对于普通消费者而言,这种创新模式可能需要一段时间来理解和接受。另一方面,争议也源于品牌内部发展的不均衡。在鸿蒙智行内部,问界品牌占据绝对主导地位,贡献了超过七成的销量。而智界、享界、尊界等品牌的市场表现相对较弱。例如,定位中端市场的尚界H5上市后表现平平,上市不到10天仅售出1901辆。这种“问界独大,其他界弱小”的局面,也让一些人质疑鸿蒙智行是否真正形成了多品牌协同发展的健康生态。

余承东官宣鸿蒙智行销量突破100万台后,一个奇怪的现象出现了-有驾

四、写在最后

尽管存在争议,但鸿蒙智行的创新模式确实有其独到价值。华为通过技术赋能传统车企,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和能力的互补共赢。实际情况也确实如此,不少鸿蒙智行用户表示:开着问界M9跑长途,城区智驾能自动应对加塞变道,家里老人坐后排直夸比老司机开得稳。这种实实在在的用户体验,或许比销量数据更有说服力。对此,大家认为呢?

#优质图文扶持计划#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