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没有赢家的“内卷狂欢”正在中国汽车行业上演。当“降价促销”从战术变成常态,当“亏本卖车”从个案演变为全行业现象,这场恶性竞争的终点在哪里?三天之内,国家三次出手整顿——这记重拳,究竟是来得太晚,还是矫枉过正?
一、失控的战场:从技术竞赛到“自杀式”价格战
2023年初,某新能源品牌CEO在发布会上喊出“宁可亏损百亿,也要占领市场”时,没人想到这会成为行业潜规则。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乘用车平均利润率已跌破2%,较2020年缩水近八成。一位供应链高管透露:“主机厂要求供应商年降15%,但自己却用降价30%的车型抢市场。”
这场混战中,受伤的远不止车企:
- 上游供应商:电池企业账期被拉长至180天,中小零部件厂倒闭数量同比激增40%
- 下游经销商:某合资品牌4S店投资人哭诉“卖一辆车倒贴5000元,全靠售后苟活”
- 消费者:第三方投诉平台显示,2024年汽车质量纠纷中63%涉及“减配未告知”
二、监管的觉醒:三天三记“杀威棒”
7月16日,国常会罕见点名汽车行业,要求遏制“非理性竞争”;次日,工信部突击约谈比亚迪等头部企业;18日,17家车企被召集签署自律公约。这场风暴早有预兆:
- 3月:强制要求电动车电池“不起火不爆炸”,有车企连夜召回3万辆问题车型
- 5月:隐藏式门把手被纳入监管,某新势力因儿童锁缺陷遭百万罚款
- 6月:工信部开通“账期投诉窗口”,首周收到2300家供应商举报
但争议随之爆发。微博话题#管得了价格管得了创新吗#阅读量破亿,部分网友质疑:“特斯拉在美国也打价格战,凭什么中国车企不行?”经济学家张维迎则警告:“用行政手段干预市场定价,可能扼杀行业活力。”
三、血的教训:日本“失去的三十年”镜鉴
1990年代日本车企也曾陷入恶性降价泥潭。三菱汽车为抢占份额,将研发周期压缩至18个月(行业平均36个月),最终因隐瞒缺陷导致大规模召回,社长谢罪辞职。如今中国监管的及时介入,或许避免了更惨烈的代价——但代价是什么?
某自主品牌研发总监坦言:“现在新车上市周期比手机还快,碰撞测试能过就行。”行业人士更担忧,若继续“劣币驱逐良币”,中国汽车出海战略将重蹈光伏产业“低价-反倾销-溃败”的覆辙。
四、重建游戏规则:生存还是毁灭?
整顿首周,市场已现微妙变化:
- 广州某车企紧急叫停“买一送一”促销
- 宁德时代等电池巨头宣布建立“最低价联盟”
- 中汽协拟推出“红黑榜”曝光恶意降价行为
但治本之策仍在探索。德国汽车工业协会驻华代表马克·鲁道夫指出:“欧洲通过碳排放税倒逼技术升级,中国或需类似机制。”
这场监管风暴背后,实则是中国制造必须回答的终极命题——当“世界工厂”的光环褪去,我们是要做廉价商品的搬运工,还是技术标准的制定者?
当工信部会议室里的茶杯还冒着热气,一个问题已悬在所有从业者头顶:按下暂停键之后,中国汽车行业能否学会“站着挣钱”?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