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到成都车展这个时间点,往常是车迷们翘首以盼、媒体朋友早早守候,哪怕自己不打算买车也要来凑个热闹,说不定还能见着点新潮配置什么的。
可今年你要问感觉咋样,说实话,有点寡淡。
咦,怎么回事?
成都车展,这么多年头一次,有点冷清的意思,身边的朋友吐槽“新鲜劲快让狗叼走了”,一语中的。
走进展馆,先是人流比以往稀疏不少,之前那种肩膀贴肩膀,拍车都得举高手的盛况,是没了。
感觉怎么说呢,像是饭馆头菜还没端上来,大家就各看各的手机,偶尔瞄一眼左右,看自己是不是来错了地。
豪车品牌,往年都爱来摆排场的,今年安静得让人难免多颗问号。
怎么,顶流不来凑热闹了?
品牌方自有算盘,每年砸钱玩流量够呛,今年改玩“保守大法”?这现场气氛搞得像午夜档,花哨的舞台少了,高跟的车模少了,大喇叭省了,整个展馆要多朴素有多朴素。
最令人感慨的还得数车企们的日子,“壕无人性”的画风一夜没了,现实起来那叫一个迅速,大家都猛推促销,买多送多、买贵送贵,恨不得把展馆当成大卖场。
有些车企干脆把优惠价格贴门上,像极了拼多多“百亿补贴”上线那天,眼神里都是渴望成交的火光。
常年嚷嚷着“科技领先一步”的新势力们,也不折腾大场面了,只剩下各自摆摊,推自家改了点啥、升级了个啥、支持电池换新之类,一切都实打实,务实到让人有点佩服,也有点心慌。
往年那种“科技炸裂、场面拉满”的劲头,好像被一锅温吞水浇熄了。
其实那么多厂商一起收敛,背后的故事才是最值得琢磨的。
车圈这些事儿,水比茶还深,想必咱们普通买车人都觉得眼花。
例如蔚来。
上市那会儿风头无两,这几年开始转型,活动现场直接放话——全系大电池标配,充电站也要扩。
你瞅瞅,是不是发现套路直了不少,不玩虚的了?
蔚来财报里亏五十多亿不是什么新闻,如今只剩下冲销量的选项,啥都得往规模上想。
说白了,他们其实紧张,要么靠新产品,要么靠优惠先把订单搞起来,压压力。
递进来说,理想的处境也颇有戏剧感。
一边数钱一边犯愁,理想挣得是不少,可纯电动的日子过得没有油电混动痛快,主卖的还是那几个混动车型。
整天琢磨着怎么把手里的牌打得漂亮,奈何赛道变窄,别指望有什么大动作了。
小鹏今年可能是新势力里的流量担当,价格不贵,但主打技术升级和研发,年底再丢个增程系列,妥妥拉高估值,投资人大概率乐见。
看似一切风平浪静,实则车企们各家都有各自的小九九。
蔚来亏损,小鹏紧跟着要新车型救场,理想专注混动求稳,这画风怎么看都透着点“得过且过”的味道。
坐下来和旁边懂行的人聊两句,不外乎“卷销量”,数字比面子重要多了。
失去了新车新技术的曝光,大家突然都在默默搞研发,谁都明白,风口一过,心就得稳些。
而在展馆角落里,还有更多新势力、小品牌尝试声量。
但外观抄来抄去,配置差不多,光说用上了华为的技术,不再能让人惊喜,毕竟观众都看腻了大同小异的发布话术。
说到华为,这家老牌通信公司现在俨然成了兵家必争的卖点。
甭管是哪家新创品牌,“华为智驾”已然成了标配语录,连昊铂、岚图这种更新的车型都挂羊头卖“技术”肉,核心玩法其实无非是拉大旗作虎皮。
但观众眼睛是雪亮的,平台好不好用,一试就明白,单单标上华为还远远不够。
说起新鲜玩意,其实今年合资大厂们也有露面。
日产新换了个车漆,摆明了“糊弄学”;福特拿自动驾驶刷存在感,可仔细看,把自动驾驶描述得好得像科幻小说,实际上就是个助理系统。
看得懂的都懂了一件事——技术变成了公关词,真正想打动消费者的还是得在设计和配置上下点工夫,不然现场只有促销员卖弄口才,观众走马观花,一圈下来,没啥印象深刻。
目前来看,成都车展已然不再是品牌宣发大战场,更像汽车销售年终冲刺前的小考。
前些年,新车一上市,热搜预定,“科技席卷”为主旋律。
今年,车展场内外都在追销量,各种促销、清库存、打折选项齐飞,像是电商大促版的汽车节。
买家现场议价,销售员咬牙跑单,有人甚至自嘲“咱这车价都快回到十年前”。
但你要说今年场子彻底死气沉沉了吗?
也不能这么绝对,说到底,便宜还是硬通货,买车的人其实还真不少。
只不过,如果你是奔着看高大上的新车去的,可能会扭头感慨一句:“没什么意思,还不如直播间解说精彩。”
咱们也不难理解车企如今的谨慎,本质就一句话——钱难赚了,老把戏不好使了。
研发投入高,市场不确定,补贴退潮,车企只能往务实走,天马行空的PPT少了,多了点冷冰冰的数据和扎扎实实的优惠。
而经历过这几年的资本轰炸,大家都知道,高举高打的时代退场了。
怪不得会有人调侃,哪家新势力要是还拼命办高调发布会,那领导恐怕不是在放卫星,就是急着跑路。
照目前这趋势,越到年底,厂家越是精打细算。
小鹏的新动力系统,智己要准备上新电池……这些动作都被摁住了,准备等年底广州车展再掀波澜,成都车展则成了厂商们清库存,拉销量的舞台。
大家都在算计,啥能当下卖出去,啥得留着年底冲一波热点。
行业逻辑已经变了,观众也变了,追新潮的激情让步于买车要实惠,厂商不再花钱烧流量,买家更理性,整个市场的氛围逐渐收敛。
再说句公道话,车展里头这点“冷”,既是厂商们自卷自杀,也是行业正常筛选的过程。
技术同质化尴尬,新品牌靠PPT出的新招已经不管用了。
最扎心的是,去年高调入场的品牌不少今年悄悄缩水,还有的直接消失,市场是无情的,也是直接的。
大家嘴上不说,心里都明白,汽车红利期远了,未来不拼场面拼实力,手头得真本事才活得下去。
成都车展的冷清,不全是坏事。
说不定,正是让全行业反思的机会。
过去几年,行业那点浮躁,被现实疯狂“打脸”。
大浪淘沙之下,真正有技术积淀、有产品力的车企会站出来,花架子的终究躲不过舞台。
回归理性,未尝不是一场“集体自救”。
现在这个当口,无论造车的还是买车的,大家都是现实又聪明。
优惠给到位,才有交易。
谁要是继续整噱头,市场恐怕也不会再给耐心了。
踏实造好车,预期清晰,不去卷概念,做点买家真喜欢的配置,也许明年就能见着风向变化。
回头看今年成都车展这“清淡”一笔,既是无声告诫,也是现实的开路锤,是行业往前走的必经节点。
或许,我们更应该问一句:“失去了舞台感,留下来的厂牌,还能靠什么过冬?”
大伙怎么看,今年你会为车展的实惠买单,还是继续期待“新势力”技惊四座?
或者说,你更想要的是优惠、技术,还是舞台效果?
留言聊聊,说不定,明年的车展气氛和玩法,怕还真得看你我怎么选了。
本文以推动社会文明进步为目标,如涉及权益问题,请提供相关证明,我们将依法调整或删除。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