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军沉默33天:小米汽车最难的不是销量,而是信任

5月10日早晨,一份道尽疲惫的微博,把雷军重新拉回公众视野。

雷军沉默33天:小米汽车最难的不是销量,而是信任-有驾

他在文案中坦言,“这是小米创业以来最艰难的时间。”这并非谦虚,也不是公关修辞。

从“年轻人的第一辆高端车”到“退一赔三”的呼声,仅仅过去两个月。

是的,小米SU7 Ultra上市即爆火,四月交付量突破2.8万辆,令一众新势力望尘莫及。按理说,这是可以敲锣打鼓、满城风光的数据。然而,现实却反转得惊人。

原因很简单:产品没有对得起消费者的信任。

这是一场“信任塌方”,不仅针对小米汽车,也冲击着整个互联网造车的“话语红利”。

“全球最强电机”的锁马力:一次底线级别的产品失信

4月30日,一场名为“OTA更新”的操作彻底点燃了用户怒火。

雷军沉默33天:小米汽车最难的不是销量,而是信任-有驾

小米向部分SU7 Ultra车主推送“排位模式圈速考核”功能,要求用户在全国指定的八条赛道中跑出成绩,才能解锁宣传中的1548马力动力。否则,只能使用约900马力。

简单说,就是**“赛道通关解锁马力”**,让“性能神车”瞬间变成了“马力小马”。

这个做法不仅没提前告知,连交付说明书也没标明,营销阶段反复宣传的“全球最强电机”,交车时却偷偷加了锁。

我们不妨换个比喻:

这就好比你买了一部8K电视,结果装好发现只有720P,售后告诉你:“等你玩通关我们自研的电视游戏后,就能恢复高清画质了。”

对于一辆52.99万元的高性能电动车而言,这是对用户智商的公然侮辱。

而这一“功能阉割”直接冲击了小米一贯引以为傲的“性价比”人设。曾几何时,小米最自豪的是“卖什么,给什么”,如今却演变为“卖什么,锁一半”。

“假风道”与4.2万元的装饰壳:堪比“买椟还珠”

更让车主愤怒的是,SU7 Ultra售价高达4.2万元的“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也陷入“虚假宣传”风波。

宣传时,这块“黑科技盖板”被描绘为具备空气动力学优势,可助力轮毂降温,提升散热效果。

但实际测试显示:

• 纸巾实验中毫无气流;

• 拆解发现与铝制版本结构相同;

• 风道开孔居然是假孔,完全不通风。

4.2万元,买了一个“碳纤维贴膜”的幻觉。

最终小米回应称“表达不清”,给未交车用户免费更换盖板,给已交车用户2万积分(约合2000元)。

网友愤怒反问:“买的明明是发动机,补偿的却是洗车券?”

退车潮的舆情雪崩:谁制造的?谁拱火的?

当舆论的雪球滚起来,就没有人能轻易停下。

近几十位小米车主在社交媒体联名发声,要求**“无损退车”**。这一波操作迅速登上热搜。

退车诉求的背后,其实有三重核心诱因:

1. 宣传不符,核心功能缩水;

2. 迟钝应对,补偿力度不足;

3. 高价溢价,引发心理失衡。

但这里也不能忽视另一种可能:舆论炒作背后的“二手车商影子”。

目前已有爆料称,有商家批量制作小米SU7 Ultra假订单,仅售几元钱,用以“造势”或维权炒作。更有视频爆主刻意戴口罩、模糊人脸发声,难免让人怀疑其真实车主身份。

退车潮,真假掺半。

小米“造车神话”是怎么被扳倒的?

我们复盘一下SU7 Ultra的营销路径:

• 2021年官宣造车:雷军“ALL IN”誓言震撼市场;

• 2023年亮相发布:定位高端性能车,挑战特斯拉与保时捷;

• 2024年首发交付:30秒订单破万,堪比春运抢票;

• 2024年4月“翻车”:舆论反噬、维权潮起。

显然,小米在营销上堪称大师,但在产品兑现上留下了空洞。

在一个智能手机市场饱和、用户信任透支的时代,造车不仅要“讲好故事”,更要“造得起底盘”。

互联网造车的通病:话术领先,产品滞后

小米不是第一家翻车的新势力,也不会是最后一家。

曾经的“蔚小理”各自都经历过类似时刻:

• 蔚来因电池起火被质疑安全问题;

• 小鹏被吐槽驾驶辅助“鸡肋”;

• 理想L9初期“空悬断裂”事件一度压制口碑。

互联网公司的造车逻辑,是把手机思维移植到汽车上:先造势,后补坑;先收订金,再优化体验。

但汽车不同于手机。

它的使用周期更长,安全门槛更高,用户预期更严苛。

一句话总结:信任和产品质量,是不能靠“OTA”来修复的。

特斯拉与比亚迪:真正的对手永远在用户体验

比照同行,小米SU7真正要面对的,不是蔚小理的口水仗,而是特斯拉和比亚迪的产品节奏与信任护城河。

• 特斯拉每一款车都有明确的功能设定和调校逻辑,OTA主要是体验优化,而不是补功能窟窿;

• 比亚迪的“刀片电池”、DM-i混动系统,持续获得用户口碑,稳住了从B端到C端的多线战场。

二者之所以不再“翻车”,正是因为他们都“经受过风浪”。

对小米来说,SU7并不是不成功,而是成功得太快,用户期待过高、营销节奏过猛,反而没给产品留足被检验的时间。

雷军的自我修复期,小米汽车的二次起航

雷军在沉默一个月后重新上线,是一次深思熟虑的“危机窗口期”操作。

他用健身图示弱,用情绪文表态,用“没有回应也是一种回应”的方式来收敛战线、卸载压力。

有人说,这是避风头。

也有人说,这是为新品预热——小米15S Pro、小米首款SUV YU7都即将发布。

不管是哪种,小米必须意识到:品牌不是靠“IP造神”维持,而是靠“产品做事”支撑。

未来SU7的销量或许还能维持在高位,但信任的修复,绝不可能靠积分、洗车卡、表态微博来实现。

小米这次翻车,某种程度上,是整个中国电动车产业的“成人礼”。

过去10年,我们见证了从PPT造车到交付量破万的跨越,行业从0到1再到爆发式增长。

但现在,是时候从“讲故事”进入“做产品”的时代。

正如雷军自己曾说:

“伟大是熬出来的。”

雷军沉默33天:小米汽车最难的不是销量,而是信任-有驾

没错。真正的伟大,不能靠一场发布会、一轮热搜、一次演讲实现,而是靠一次次被骂、被怀疑、被修正后,仍愿意留下来,把一件事做对的人。

小米不是没未来,但必须要学会“讲人话”,做实事。

中国电车下半场,属于真正能把车做好的公司。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