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奇瑞天门山测试险酿惨剧?

2025年11月12日中午,一辆奇瑞风云X3L在张家界天门山“天梯”上缓缓爬升。湿滑的30厘米窄阶、45度的陡坡、150米垂直落差——这本是一场精心策划的性能秀。但下一秒,安全绳突然脱落,缠住车轮,车辆失控下滑,撞向护栏。万幸无人伤亡,可景区设施受损,舆论瞬间炸锅。

这不是某部动作片的镜头,而是一家主流车企在真实公共空间上演的惊魂一幕。奇瑞次日致歉,承认风险预估不足、细节疏漏。但问题远不止一次操作失误:当企业把自然景区当作营销舞台,把游客通道当成测试跑道,我们该反思的,是整个行业对安全的轻慢与制度的缺位。

近年来,车企热衷“极限挑战”已成风气。奇瑞此前模仿路虎拉巨轮、星纪元ET跳大跳台,结果轮胎被钉扎穿;小米SU7在公共道路飙至300公里时速,引发公众对性能滥用的担忧。这些行为看似展示技术,实为流量博弈。它们共享一个逻辑:用惊险换热搜,用风险搏关注。可一旦失控,代价由公共安全承担。

问题在于,这类测试长期游离于监管之外。目前国家并无专门规范,要求车企在景区开展极限测试必须报备或接受第三方安全评估。张家界景区回应“普通活动无需报备”,正是制度空白的明证。责任主体不清,审批边界模糊,企业自导自演,风险自担——这哪是科学测试,分明是商业冒险。

更值得警惕的是,这种“侥幸文化”已深入行业肌理。测试现场一个卸扣脱落,暴露的是全流程风险管控的溃败。专业测试应在封闭场地进行,有缓冲区、有应急预案、有独立监督。而将车辆置于人流密集的景区,本质是将公共空间私有化,把游客置于潜在威胁之下。这不是创新,是越界。

要终结这种野蛮生长,必须推动一场制度革命。首先,应明令禁止在自然景区、公共道路等非专业场地开展极限性能测试。其次,建立独立的第三方安全认证机制,强制企业在任何公开测试前提交风险评估、应急预案,并由具备资质的机构审核。最后,推动技术约束落地,如高性能模式仅限封闭场地解锁,从源头防止滥用。

安全不是事故后的道歉,而是行动前的克制。当一家企业敢于在天门山攀爬险阶时,它考验的不只是车辆的扭矩,更是行业的底线。真正的技术自信,不在于征服多陡的坡,而在于守住多牢的规。公共空间姓“公”不姓“商”,方向盘可以转向极限,但企业的责任,永远不能跑偏。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