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侠:量的拐点不可逆,用质变走出内卷困局

王侠:量的拐点不可逆,用质变走出内卷困局-有驾

【本文摘自中国国际贸促会汽车行业分会会长、中国国际商会汽车行业商会会长王侠在2025汽车先锋思享荟上的致辞】

近几个月来,“反内卷” 渐成行业共识,在以旧换新等政策助推下,汽车市场呈平稳上升态势。 1-7 月,我国汽车销量增长 12%,回升到久违的两位数,这对我们身心疲惫的汽车人也算一种难得的慰藉。我认为要打好下半场的比赛,必须对“下半场”的本质特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这个本质特征就是,汽车产业出现的拐点是不可逆的,从量的增长转向质的提升才是产业成熟的标志。

我这里所说的拐点,是指量的高增长向低增长的转变,不仅指销量的增量,也包括结构性比例的变化。我们不用分析太长的时间,倒看20年,就能发现明显的规律性。

先来看中国汽车的销量增幅。从1999年开始一直到2010年长达12年的时间里,销量增幅都在10%以上(只有全球金融危机的2008年是7%),有些年份高达30%甚至40%以上;但此后的14年中只有三个年份超过10%,有10个年份的增幅在5%以下,甚至有3个年份负增长。今年到目前为止两位数的增长离不开国家的政策扶持,我们不能将其视为常态,更不能因此重燃高增长的奢望。中国市场总销量可能还会缓慢增长,但增幅的拐点其实早已出现。

海外销量走势与国内市场稍有不同,从2000年的1万多辆到2012年首次超过100万辆,走过了第一个高增长阶段;从2013年到2020年经历了长达8年的U型调整期;从2021年开始再次强势爆发,但增幅从86%快速回调到百分之五十几,2024 年收窄至 20% 以内(为19%)。有预测认为,今年增幅将进一步回落。考虑到国际环境的不利挑战,汽车出口回归低增长的常态也是迟早的事。

今年1-7月,新能源汽车销量占比达到45%,在今年底有望超过燃油车,实现历史性反转。数据显示,新能源车销量增幅从2021年爆发式的157%、到2022年的95%,再到前年、去年和今年1-7月的百分之三十几,呈现出快速的三级跳回落态势。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新能源车占比拐点出现后,其对销量增长的贡献力度会逐渐减弱。

智能化是下半场公认的最重要的增量动力源。数据显示,我国L2级辅助驾驶新车渗透率在2019年仅为3.3%,短短5年后的2024年就逼近60%,预计今年底将达到2/3左右;2024年,中国市场乘用车前装标配智能座舱搭载率超过70%,预计今年将跨越80%大关。这表明,智能化已经进入普及阶段,增量空间正在变小。

上述分析表明,无论是国内市场还是海外市场,无论是新能源还是智能化,单纯量的高增长都不会长久,有的拐点已经出现,有的拐点即将到来。

那么,下半场的动能转换来自于哪里?只能是从增量思维到质量思维。

早在多年前我就开始反复强调,我们要从对量的追逐转向对“质”的膜拜,即从高速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在竞争白热化的下半场,这已经成为不容回避、不容拖延的必答题。

新车销量增长乏力了,我们就要在品牌和溢价能力方面多做文章;出口减缓了,我们就要在产业链出海和本地化发展上多下功夫;新能源车增速放慢了,我们就要在能耗指标、充电效率和有效续航等方面寻求技术突破;智能化功能和配置普及了,我们就要在高阶智驾、操作系统、高算力芯片和数据安全、成本等方面攻坚克难。

可喜的是,在从量变转为质变的过程中,我们已经取得了部分成果。比如,2024 年,我国 PCT 国际专利申请量 7 万余件居全球首位,混动、纯电、燃料电池领域专利全球占比超六成。在最新发布的全球汽车企业新能源技术大类专利授权量TOP10排名中,中国车企占据五席。同时,我们在将技术领先优势转化为行业标准话语权方面也有所建树,先后主导了多项国际标准的制定。另外,在出海方面,本地化生产也加速推进,截至今年 8 月,中国车企在海外已建成88座本地化工厂,其中2023年后新增工厂占比超过40%。

透过现象看本质,拐点的出现虽然不可逆,但也并非衰退的信号。我们要像拥抱新技术革命一样拥抱低增长,而不是从内心里抵触,才有可能真正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跃升,彻底走出内卷的困局,完成从“汽车大国”迈向“汽车强国”的历史使命。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