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纯电动汽车市场 7 月同比暴涨 39% 的暖意里,特斯拉却遭遇了刺骨的 "寒流"。这家曾被视为新能源标杆的企业,在欧盟市场已连续 7 个月销量下滑,同比跌幅高达 40% 的冰点数据,与比亚迪 225% 的井喷式增长形成鲜明对比。这场销量 "剪刀差" 背后,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更深层的变迁密码。
特斯拉的欧洲困境始于年初的生产线调整。Model Y 工厂的短暂关停,让这个承担品牌销量重任的明星车型陷入供给危机。在电动车迭代周期已压缩至 18 个月的当下,特斯拉的产品矩阵却仿佛陷入时间静止 ——Model 3、Model Y 的 "经典造型" 在展台上愈发显露出审美疲劳。反观中国品牌,比亚迪海豹每月都在刷新设计语言,蔚来 ET5 的激光雷达阵列已成街头吸睛利器。
马斯克的个人品牌正遭遇前所未有的反噬效应。当他在德国工厂落成仪式上高谈 AI 机器人时,欧洲消费者记住的却是其介入法国大选支持极右翼的争议言论。这种企业家形象与本地价值观的碰撞,在重视可持续发展的北欧市场尤为致命。而比亚迪在慕尼黑车展上展示的太阳能充电技术,显然更对欧洲环保主义者的胃口。
监管层面的 "隐形门槛" 正成为特斯拉的阿克琉斯之踵。FSD(完全自动驾驶)系统迟迟未获欧盟认证,让这款科技感十足的产品在法规完善的市场反而失去卖点。与此同时,大众 ID.4 搭载的 L3 级自动驾驶已获得 13 个欧盟国家的上路许可。当技术优势被政策门槛抵消,特斯拉的竞争力正在打折。
在柏林街头,笔者最近观察到有趣的现象:当地租车公司的充电站里,特斯拉的比例已从去年 80% 降至不足 50%。和一位选择 MG4 的德国工程师交流时,他的观点颇具代表性:"我需要的是可靠的通勤工具,而不是科技宗教的入场券。" 这种消费观念的转变,正在重塑欧洲电动车市场的游戏规则。
互动话题:作为电动车潜在消费者,你更看重品牌溢价还是实用配置?特斯拉若推出 20 万元级新车型,会改变你的选择吗?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购车想法。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