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秦L对比秦PLUS,底盘差异大揭秘,谁更胜一筹

最近,比亚迪汽车可以说是市场上最热门的话题之一,尤其是它的秦家族,新成员秦L的上市,更是引起了无数人的关注和讨论。

很多人心里都有一个共同的疑问:这台起售价9.98万元的秦L,和那台已经卖得非常火爆、起售价仅7.98万元的秦PLUS,到底有什么不一样?

那多出来的两万块钱,难道仅仅是买了个更大的车身尺寸吗?

毕竟从数据上看,秦L确实比秦PLUS大了一圈,车长从4765毫米增加到4830毫米,轴距也从2718毫米拉长到了2790毫米,正式从紧凑级轿车升级为了中级轿车。

比亚迪秦L对比秦PLUS,底盘差异大揭秘,谁更胜一筹-有驾

光看这些表面数据,很多人可能会觉得这差价就是为空间买单。

但俗话说得好,看车不能只看表面,真正的功夫还得看底下的“筋骨”。

正好,一个难得的机会出现了,一家店里同时有台秦PLUS和一台秦L被举升机举了起来,让我们能够一览无余地看到它们最核心、最不容易被察觉的底盘部分。

这下,那两万块钱的差价到底花在了哪里,就有了最直接的答案。

我们先来看看这两台车的基本情况。

被举起来的白色车是秦PLUS DM-i冠军版,已经行驶了三万多公里,算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将了;旁边那台灰色车则是刚上市不久的秦L DM-i,才跑了一万公里,正值壮年。

比亚迪秦L对比秦PLUS,底盘差异大揭秘,谁更胜一筹-有驾

从价格和定位上,比亚迪已经明确划分了它们的级别,一个主打极致性价比的紧凑级市场,一个则要向更高一级的中级车市场发起挑战。

那么,挑战的底气,除了更大的尺寸,究竟还藏着什么秘密武器呢?

让我们钻到车底,从前到后,一探究竟。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两台车的前部底盘。

这个部分,两台车的整体结构布局看起来很相似,都采用了这个级别最常见、技术最成熟的麦弗逊式独立悬挂。

不过,细节上的差异从一开始就显现出来了。

比如底部的护板,这块板子就像是汽车的“铠甲”,保护着下方的发动机、电机等重要部件免受磕碰。

比亚迪秦L对比秦PLUS,底盘差异大揭秘,谁更胜一筹-有驾

秦PLUS的护板是几块拼接而成的,覆盖范围已经相当全面,对于一台七万多起步的车来说,这样的用料值得肯定。

而秦L则更进了一步,它用上了一整块面积更大的一体式护板,将整个前部底盘下方包裹得严严实实。

这样做的好处显而易见,不仅防护更到位,没有了拼接的缝隙,更重要的是能让车底的气流更顺畅地通过,这对于降低风阻、提升燃油经济性和高速行驶的稳定性都有实实在在的帮助。

接下来看悬挂的关键部件——下支臂,也就是俗称的“下摆臂”。

这里出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

秦PLUS用的是双层钢板冲压焊接而成的下支臂,看起来层层叠叠,给人一种用料很扎实的感觉。

而秦L的下支臂却是单层冲压钢板。

比亚迪秦L对比秦PLUS,底盘差异大揭秘,谁更胜一筹-有驾

看到这里,可能有人会马上得出结论:“减配了!”但事实并非如此。

虽然是单层,但秦L的下支臂在造型上明显要比秦PLUS的更宽大、更粗壮,上面还有一些为了减轻重量而设计的镂空。

这恰恰说明了设计的进步,通过更优秀的结构力学设计,用更少的材料实现了更高的强度和刚性,这是一种技术上的优化,而不是简单的缩减成本。

这就好比,一个是靠堆砌砖头来建一堵结实的墙,另一个则是用更科学的拱形结构来达到同样的承重效果,后者显然技术含量更高。

同时,两台车的下支臂球头都采用了可单独拆卸的设计,转向节也都是坚固耐用的铸铁材质,这意味着将来如果需要维修更换,成本会更低,这一点比亚迪做得很厚道,充分考虑了用户的长期使用成本。

在电池包的前方,也就是前悬挂的后部,通常会布置一些重要的管线,比如电池的连接线束和冷却系统管道。

这些地方的防护至关重要。

比亚迪秦L对比秦PLUS,底盘差异大揭秘,谁更胜一筹-有驾

秦PLUS在这里设计了一根相当粗壮的横向防撞梁,起到了很好的保护作用。

而秦L在此基础上,除了防护梁,还额外增加了一块厚实的金属护板,形成了双重保护。

这种在细节上不断做加法的行为,正是体现了一款更高级别车型应有的素质,安全防护考虑得更加周全。

如果说前悬挂的差异是“优化升级”,那么当我们把目光移向底盘的中后部时,看到的差异就可以用“天壤之别”来形容了。

这里是区分两台车平台代差最核心的地方。

首先,整个底盘的平整度,秦L可以说是完胜。

比亚迪秦L对比秦PLUS,底盘差异大揭秘,谁更胜一筹-有驾

它的电池包被完美地整合进底盘框架内,整个车底几乎形成一个完整的平面,并且覆盖了大面积的护板。

这种纯平化的底盘设计,过去通常只在更高级别的或者一些主打运动性能的车型上才能看到。

它的好处非常直接,就是能让车辆在高速行驶时,底部的气流变得非常稳定,就像快艇划过水面一样顺滑,能有效降低能耗,并提升车辆的抓地力和稳定性。

反观秦PLUS,它的电池包有部分是凸出于底盘的,两侧的管线也没有护板遮盖。

当然,这并不是说秦PLUS的设计不好,在它所处的价位段,这样的设计是完全可以接受的,并且在实际使用中也足够可靠。

但两相对比之下,秦L所采用的全新平台在集成化和设计理念上的领先优势就体现得淋漓尽-致了。

最后,我们来看看决定一台车乘坐舒适性和操控性的关键——后悬挂。

比亚迪秦L对比秦PLUS,底盘差异大揭秘,谁更胜一筹-有驾

这里是两万块差价最值回票价的地方。

秦PLUS采用的是扭力梁式非独立悬挂。

这种悬挂结构简单、成本低、非常耐用,而且不占用车内空间,是紧凑级家用车的经典选择。

它的工作原理可以通俗地理解为,两个后轮被一根硬梁连接着,当一侧车轮遇到颠簸时,另一侧车轮也会受到一定程度的牵连和影响。

在平坦的城市道路上行驶,这种感觉不明显,但如果路况不好或者需要快速过弯,车身的晃动和后排的颠簸感就会比较明显。

而秦L,则毫不吝啬地用上了结构复杂得多、成本也高得多的四连杆独立悬挂。

所谓独立悬挂,就是两侧的车轮各自独立,互不干涉。

比亚迪秦L对比秦PLUS,底盘差异大揭秘,谁更胜一筹-有驾

当左后轮压过一个坑洼时,右后轮可以保持平稳,车身姿态能得到更好的控制。

这就好比走路时,你的一只脚踩空了,但另一只脚还能稳稳地支撑住身体。

这种结构上的根本不同,带来的体验是全方位的提升。

无论是在坑洼路面上对细碎震动的过滤,让后排乘客感觉更舒适、更安稳;还是在山路弯道中对车身的支撑,让驾驶者更有信心、感觉车身更听话,独立悬挂的表现都远远优于扭力梁。

可以说,从扭力梁到四连杆独立悬挂,是一次从“够用”到“好用”,从满足基本代步需求到追求更高行驶品质的跨越。

综上所述,通过这次对底盘的细致对比,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比亚迪秦L绝不仅仅是一台“放大版”的秦PLUS。

它是在一个更新、更先进的整车平台上开发的产物。

那多出来的两万块钱,消费者得到的不只是更大的乘坐空间,更是实实在在的、体现在底盘平整度、防护细节、尤其是后悬挂结构上的全面升级。

这些看不见的成本,最终都会转化为更安全、更舒适、更稳定的驾乘体验。

秦PLUS凭借其无与伦比的性价比,成为了普及新能源的功勋车型;而秦L则用更强的产品力,展示了中国品牌向更高层次迈进的决心和实力。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