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一季度,东风集团股份38.8万辆的销量数据犹如一记惊雷,同比25.7%的跌幅将其推至舆论风口。这家曾凭借合资品牌叱咤车市的老牌车企,在新能源浪潮冲击下,正经历着史无前例的生存考验。
合资阵营全面溃退
当主流合资品牌新能源渗透率仅6%时,东风日产、东风本田等昔日"现金奶牛"已成拖累。数据显示,东风本田一季度销量暴跌44.4%,神龙汽车下滑27.5%,合资板块整体跌幅超过三成。这种溃败源于新能源转型的集体失速——东风日产虽在2024年发布"新奋斗100计划",但其主力车型仍停留在油改电阶段;东风本田首座新能源工厂投产半年,却未能推出有竞争力的爆款车型。更致命的是,合资品牌在智能化领域的滞后,使其在15-25万元价格带遭遇自主品牌降维打击。
自主阵营独木难支
曾被视为转型希望的自主品牌同样危机四伏。除岚图汽车保持59.2%增长外,东风乘用车、猛士科技等主力板块全面失速。东风风神月均销量不足万辆,猛士M800一季度仅卖出302辆,曾被寄予厚望的东风奕派深陷质量投诉漩涡。看似亮眼的岚图实则暗藏隐忧:月销不足万辆的成绩,与头部新势力存在数量级差距,且过度依赖华为智能驾驶系统,核心技术自主权存疑。
500亿豪赌的生死时速
面对困局,东风祭出"三年500亿"的转型计划,但现实远比规划残酷。2024年新能源车销量39.46万辆的成绩,距离2025年百万目标相去甚远。与华为的深度绑定看似捷径,实则暗藏风险:问界、智界等"华为系"品牌已形成内部竞争,东风难以获得独家资源倾斜。更严峻的是,其研发体系改革尚未见效,研发人员规模扩张与产出效率不成正比。
在新能源渗透率突破50%的当下,留给东风的时间窗口正在急速收窄。这家拥有55年历史的车企能否打破体制桎梏,在智能化赛道实现弯道超车,或将决定中国汽车产业格局的最终走向。但可以确定的是,当转型从选择题变为必答题时,任何犹豫都可能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