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车企毛利率排行榜上,中国品牌悄然占据高位,赛力斯以28.9%的毛利率位居全球第二,小米汽车则以24.9%紧随其后。
今年上半年,赛力斯集团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实现净利润29.41亿元,同比增长81.03%。而其上半年整体毛利率高达28.93%,在全球乘用车主机厂中排名第二,仅次于捷豹路虎。
几乎在同一时间,小米集团2025年第一季度财报也显示,其智能电动汽车业务毛利率达23.2%,在全球车企中排名第四。
这两家被视为“跨界造车”的企业,正以惊人的盈利能力颠覆传统汽车行业的认知。
01 赛力斯:从扭亏为盈到盈利暴增
赛力斯的盈利增长堪称业界奇迹。根据业绩预告,公司预计2025年半年度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27.00亿元到32.00亿元,同比上升66.20%到96.98%。
这一预测在最新的财报中得到确认:上半年赛力斯净利润29.41亿元,同比增长81.03%;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24.74亿元,同比增长72.14%。
赛力斯的盈利增长并非偶然。分季度来看,公司二季度经营数据环比显著改善,单季营收432.55亿元,净利润达21.93亿元。
这显示出其增长势头仍在加速。
更值得关注的是,赛力斯二季度毛利率环比提升1.9个百分点至29.5%,这一数据不仅高于去年同期,也明显超过同期特斯拉17.24%、理想汽车20.06%的毛利率水平。
02 小米汽车:后来者的快速盈利之路
相较赛力斯,小米作为汽车行业的“新兵”,其盈利速度同样令人瞩目。从2024年才正式交付车辆,到2025年第一季度,小米汽车业务已实现毛利率23.2%的高水平。
小米汽车业务的毛利率呈现出稳步提升的态势。从去年二季度到今年一季度的四个季度,其披露的毛利率分别为15.4%、17.1%、20.4%、23.2%,几乎每个季度都在攀升。
2025年第一季度,小米智能电动汽车及AI等创新业务分部总收入为人民币186亿元,其中智能电动汽车收入为181亿元。尽管该分部仍录得经营亏损5亿元。
但小米SU7系列交付量达75,869辆,累计交付量已超过25.8万辆,规模效应正在逐步显现。
03 高毛利率背后的产品策略
赛力斯与小米能够实现高毛利率的关键之一,是成功进军高端市场。问界品牌单车成交均价超40万元,高于行业主流新能源车型平均水平。
随着4月问界M8上市,问界系列已形成M5、M7、M8、M9四大产品序列。完善的产品矩阵推动了公司二季度单车成交均价达41万元,车均净利润2.07万元。
小米同样走的是高端路线。今年2月发布的小米SU7 Ultra,定价52.99万起,发布仅3天大定超过1.9万台、锁单1万台,创造了中国汽车市场50万以上车型销售的新纪录。
小米集团在财报中强调,其智能电动汽车业务毛利率提升的原因包括产品力强、单款爆款带来的成本优化、内部管理效率和渠道效率高等。
特别是小米应用新零售模式到汽车领域,其效率可能是传统汽车公司的2到3倍。
04 研发投入:盈利高增长的隐藏引擎
在亮眼的盈利数据背后,是两家企业巨大的研发投入。上半年赛力斯研发投入51.98亿元,同比增长154.9%。
截至上半年,赛力斯研发人员数量6984人,同比增长26.6%,占公司总人数比例提升至36%。累计获得授权专利6826个,同比增长19.8%。
小米同样不惜重金投入研发。2025年第一季度,小米研发支出达到人民币67亿元,同比增长30.1%。
在小米15周年战略新品发布会上,雷军宣布,未来五年将投入2000亿研发费用。
截至2025年3月31日,小米的研发人员数创历史新高,达21731人,占员工总数47.7%。这些研发人才将为小米汽车业务的长期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05 全球化与未来布局
赛力斯与小米的高毛利率业务模式,为其全球化布局奠定了坚实基础。为深入推进全球化战略布局,打造国际化资本运作平台,赛力斯拟在香港联交所主板挂牌上市。
2025年4月,赛力斯已向香港联交所递交了上市申请。
同时,赛力斯控股子公司近期引入战略投资者,合计增资50亿元。这一举措将增强赛力斯汽车资本实力,助力战略纵深布局,降低资产负债率。
小米则凭借其全球化的用户生态,为汽车业务的海外扩张铺平道路。2025年3月,小米全球月活跃用户数达到7.19亿,同比增长9.2%。
其中,中国大陆月活跃用户数达到1.81亿,庞大的用户基数为小米汽车的潜在市场提供了无限可能。
在资本市场,赛力斯的盈利能力已反映在其市值上。截至7月10日,赛力斯总市值超过2200亿元。
而小米集团凭借多业务协同效应,市值一度突破1.34万亿港元。
汽车产业的竞争正从销量争夺转向盈利能力的较量。赛力斯与小米,这两家以科技立身的企业,正在重新定义汽车行业的商业模式。
从手机到家电,从软件到汽车,商业世界的边界正在模糊,而赚钱的逻辑也在被重塑。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