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SU7 Ultra车主集体维权!4.2万选装件竟是“装饰盖”

家人们,小米这次真的摊上大事儿了!最近小米SU7 Ultra的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直接炸锅,几百名车主集体维权,要求退车!花4.2万买的“黑科技”,结果到手发现就是个带孔的碳纤维壳子?这波操作,雷军的“高端梦”怕是要碎一地了!

小米SU7 Ultra车主集体维权!4.2万选装件竟是“装饰盖”-有驾

一、4.2万买了个“装饰盖”?车主实测直接打脸

事情的起因是小米SU7 Ultra的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官方宣传时那叫一个天花乱坠:赛车级碳纤维材质、双风道空气动力学设计,能辅助散热、提升下压力,甚至雷军本人都在直播里说“不能只做外观,内部结构也改了”。结果呢?车主提车后直接傻眼了!

有车主直接拆解发现,这碳纤维机盖下面跟普通版几乎一模一样,就多了个塑料支撑板。所谓的“双风道”根本没法导流,有博主用鼓风机对着挖孔吹,盖在上面的纸巾纹丝不动。更绝的是,第三方检测显示,这机盖就比普通铝制机盖轻了1.3公斤,啥赛道级性能验证都没有。合着4.2万就买了个“碳纤维皮肤”?车主们当场暴走:这不是妥妥的“智商税”吗!

小米SU7 Ultra车主集体维权!4.2万选装件竟是“装饰盖”-有驾

二、小米道歉却被骂“敷衍”,补偿方案遭集体抵制

面对舆论压力,小米5月7日发了个《情况说明》,承认“信息表达不够清晰”,然后甩出补偿方案:未交付的订单可以改配铝制机盖,已提车的送2万积分(约2000元)。这方案一出来,车主们直接炸锅了!

首先,改配铝制机盖得重新排队,等30-40周,这不是让消费者为小米的错误买单吗?其次,2万积分和4.2万选装价差距太大,有车主吐槽:“这不是打发要饭的吗?”更绝的是,积分只能在小米生态里用,根本不解决实际问题。

维权群里300多车主直接联名发视频声明,要求全额退车,甚至有车主众筹120万请律师,准备集体诉讼。有律师直言,如果认定虚假宣传,车主可以主张“退一赔三”,光前舱盖就能赔12.6万。这事儿要是坐实了,小米可不止赔钱,品牌信誉怕是要彻底翻车了。

小米SU7 Ultra车主集体维权!4.2万选装件竟是“装饰盖”-有驾

三、雷军回应“最艰难时期”,网友:早干嘛去了?

5月10日,雷军突然在微博发长文,称“过去一个多月是创办小米以来最艰难的时期”,还说自己因为情绪低落取消了会议、暂停了出差。这波“示弱”操作,网友可不买账:“早干嘛去了?宣传的时候怎么不艰难?”

更有意思的是,有车主扒出,5月7日的致歉声明雷军根本没参与。刘先生在采访中提到:“雷军没参加那个会议,‘表达不清晰’肯定不是他说的,希望他重新发个公告。”这就让人浮想联翩了:是不是底下人捅了篓子,雷军才被迫出来收拾烂摊子?

四、高端化战略再遇挫,小米“堆料营销”玩脱了?

这已经不是小米SU7 Ultra第一次出事儿了。今年3月,就因为高速爆燃事故导致3人遇难,引发电池安全质疑。现在又来个碳纤维机盖事件,小米的高端化战略彻底陷入信任危机。

小米SU7 Ultra车主集体维权!4.2万选装件竟是“装饰盖”-有驾

行业人士分析,小米这次暴露了“堆料营销”的隐患。为了冲高价位,疯狂堆参数、吹技术,却忽视了实际体验。就像这碳纤维机盖,宣传时各种赛道级、空气动力学,结果连基本的导流功能都没有。更尴尬的是,量产版SU7 Ultra的风洞测试数据至今未公布,到底有没有经过专业验证,谁也不知道。

有汽车工程师直言:“真正的空气动力学设计得和风洞实验、散热系统闭环结合,小米这个就是个装饰性挖孔。”更讽刺的是,小米官方还在宣传SU7 Ultra在赛道刷圈,结果用的就是这个“装饰盖”,这不是自己打自己脸吗?

小米SU7 Ultra车主集体维权!4.2万选装件竟是“装饰盖”-有驾
小米SU7 Ultra车主集体维权!4.2万选装件竟是“装饰盖”-有驾

五、法律专家:虚假宣传坐实,小米或面临天价赔偿

对于车主的维权诉求,法律界人士给出了明确意见。北京京师律师事务所林威律师指出,虚假宣传的关键在于“是否引人误解”。小米宣传机盖有导流、散热功能,但实际没有,已经构成虚假宣传。广东华商律师事务所王栋更直接:“车主可以针对前舱盖主张退一赔三,小米至少得赔12.6万。”

更严重的是,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如果虚假宣传成立,小米可能面临整车退一赔三,那赔偿金额可就上亿了。这可不是小事儿,之前某合资品牌就因为自动驾驶宣传不实,被判赔了上千万。

六、网友热议:雷军这次能“渡劫”吗?

事件发酵后,网友们的评论直接炸锅了:

- “雷军不是说‘感动人心,价格厚道’吗?这次怎么这么坑?”

- “4.2万买个装饰盖,小米这是把车主当韭菜割啊!”

- “支持车主维权,必须让小米付出代价!”

也有理性声音指出,小米这次危机暴露了“互联网式营销”的风险。过度依赖参数和话题,却忽视了产品本质。就像某行业分析师说的:“营销可以造势,但产品得过硬,不然就是空中楼阁。”

结语:是“技术失误”还是“故意欺骗”?

截至发稿,小米还没给出进一步回应,维权群人数还在持续增加。车主们只有一个诉求:“我们要的不是补偿,是真相!”

这次事件不仅是小米的危机,更是整个新能源汽车行业的警示。当车企们忙着堆参数、搞营销时,别忘了:消费者的信任才是最珍贵的“黑科技”。

(信息来源:红星新闻、澎湃新闻、爱与光)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