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幕上数字跳动的那一刻,中国汽车工业迎来了历史性突破——全球每卖出3辆汽车,就有1辆来自中国制造。
2025年6月底,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发布的一组数据引发全球汽车界震动:5月全球汽车销量774万辆,其中中国汽车售出268.6万辆,占比达34.7%,创历史新高。这意味着全球每卖出三辆车,就有一辆贴着中国制造的标签。
更震撼的是车企排名榜单的变化——比亚迪首次跃居全球第6位,吉利首次跻身全球第9位。这两家中国车企首次同时闯入全球前十阵营,改写了由欧美日车企垄断半个多世纪的全球汽车版图。
01 中国速度领跑全球,市场份额创历史新高
打开全球汽车销量地图,中国市场的增长曲线格外醒目。2025年1-5月,全球汽车总销量3799万辆,同比增长5%。其中中国汽车销量达1274万辆,同比增长11%,增速远超全球平均水平。
这一增长势头在5月达到高峰。当全球车市同比仅增长3%时,中国汽车销量268.6万辆,同比飙升11.2%,将中国在世界汽车市场的份额推升至34.7%的历史高位,较去年同期提升2.7个百分点。
横向对比更凸显中国市场的活力:美国前5个月销量703万辆,增长4%;日本销量195万辆,增长11%;德国销量127万辆,下降3%;印度销量204万辆,暴跌9%。中国汽车已成为全球市场当之无愧的增长引擎。
“3-5月中国车市持续走强,已超越年初春节因素造成的暂时低迷。”崔东树在分析中指出,政策刺激与出口恢复的双重效应,正推动中国汽车份额持续攀升。
02 双雄突围,中国车企改写全球十强格局
翻开2025年全球车企销量排行榜,两张中国面孔格外醒目——比亚迪稳居全球第6,吉利首次闯入第9位。这是全球汽车工业发展百余年来,首次有两家中国车企同时跻身世界十强。
比亚迪的崛起堪称神话。2025年第一季度,其出口量达21.4万辆,在泰国、澳大利亚、巴西等七国登顶销冠。5月在欧洲五大核心市场销量达10199辆,其中德国销量同比暴涨824%,英国市场狂增408%。
吉利则以差异化战略开辟新天地。旗下EX5车型在澳大利亚上市仅三个月便杀入纯电市场TOP3,月增速超50%。通过收购沃尔沃等品牌提升技术实力,吉利构建了覆盖全球的销售网络,2024年海外销量达122万辆。
03 出海战略分化,两种路径征服全球市场
深入分析比亚迪与吉利的全球化路径,呈现出截然不同的战略图谱。
比亚迪的攻势如同重装军团推进:全产业链技术捆绑出海。在泰国,罗勇工厂以10353辆订单终结丰田30年统治,并推动当地采用欧盟ECE认证标准8。在巴西,比亚迪充电标准被纳入国家法规,实现从卖车到定规则的跨越。
针对欧洲市场,比亚迪第五代DM技术以一箱油2000公里直击充电焦虑,助推插混车型销量激增368%;针对南美皮卡文化开发的SHARK车型,在巴西成为总统卢拉座驾。
吉利则展现出轻骑兵的灵活战术:精准区域聚焦+文化破冰。在澳大利亚,EX5针对户外需求强化高通过性底盘;在东南亚,柬埔寨市场引入领克08 EM-P,通过本土企业SDB集团实现销售突破。
更关键的是本土化模式创新:越南、印尼工厂建设采用本地持股主导+技术输出模式,大幅降低政策风险。在澳大利亚完成26家经销商签约,建立覆盖五大港口的物流体系;在泰国将充电站与咖啡馆结合,三个月斩获超千份订单。
04 全球格局重塑,传统巨头遭遇中国冲击波
中国车企的崛起正在重构全球汽车产业格局。曾经不可一世的国际车企巨头,如今纷纷在中国攻势下收缩战线。
丰田虽以11.3%的份额保持全球第一,但优势正在缩小;大众集团份额较2019年下降2.1%,中国市场压力巨大;本田集团较2019年下滑1.9%,中国市场表现持续疲软。
现代汽车在北美和亚洲市场表现良好,但在中国“因产品力不强而持续走弱”;德国奔驰“市场压力较大,份额下滑的区域较多”。
“国际头部车企份额明显下降,中国车企普遍表现较强。”崔东树在分析中指出,随着中国、俄罗斯、印度等市场地位提升,亚洲车企产销走势强劲,而欧洲车企表现普遍较差。
05 技术反超,中国标准输出全球
中国汽车全球化的深层突破在于技术标准输出。比亚迪在巴西将充电标准纳入国家法规;在泰国推动采用欧盟ECE认证标准,实现从产品出口到规则制定的跨越。
产品实力获得国际权威认可:比亚迪海豹在澳大利亚获评“5万澳元以下最佳电动车”;吉利EX5在墨尔本车展因智能座舱体验斩获“人气王”8。中国技术正在重新定义全球汽车的情感价值。
面对欧盟35.3%的反补贴关税,中国企业选择造船出海扎根本地。比亚迪匈牙利工厂2026年投产后将实现20万年产能,生产环节深度本地化,匈牙利工程师参与电池包设计。这种扎根战略正转化为商业竞争力:比亚迪在泰国创造1万个就业岗位,获得政府税收优惠;吉利越南工厂带动当地供应链企业股价上涨40%。
在澳大利亚墨尔本的车流中,比亚迪海豹与吉利EX5的车标在阳光下闪耀;泰国曼谷街头,曾经清一色的丰田出租车已被比亚迪电动车取代。而在德国慕尼黑,一位工程师抚摸着参与设计的比亚迪电池包,感叹道:“这不是中国制造,这是我们的共同创造。”
全球汽车产业的天平正在倾斜。当比亚迪和吉利的名字刻入世界十强行列,中国汽车已不再满足于市场份额的数字游戏。从巴西的国家充电标准到匈牙利的生产线,从澳大利亚的户外越野车到东南亚的社区咖啡馆,中国汽车正在用技术与共情,书写新的全球规则。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