捷尼赛思G70猎型版中国市场正式停售现车剩余,品牌战略调整加速电动化转型难题成为最大败因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看到去年有个模糊的猜测:捷尼赛思其实早就不想靠G70系列撑场面了。那会儿在展厅碰到个销售,他说:其实我们也在等下一步动作,只是市场太难捉摸。反正,多少有点暗示的意思。

我开车穿过市区,听见旁边的修理工到客户那说:这款车燃油控制阀问题挺常见,出问题后维修麻烦。他还笑着补充:很多人都想换车,但又犹豫。你知道,现在很多豪华品牌,就是在折磨买家心里,供货快、维修麻烦,才好让车卖不动,我琢磨这是不是个策略。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品牌是不是在玩散养策略来延续那些稀有感。

捷尼赛思G70猎型版中国市场正式停售现车剩余,品牌战略调整加速电动化转型难题成为最大败因-有驾

坐在电脑前,想算算那段突然心算。假设中国市场每年卖2500台左右G70,总销量估计到现在也就1万多,折中算个样本少,百万公里的油耗,团队估得中等偏上,百公里燃油成本大概在6块左右(这段先按下不表),再加上维护和保养,算一算每年一台车的运行成本,差不多也得3万左右但仗义点说,G70可能更像个旗帜式车型,销量没搞上去也不怪。

我试图对比两款车。A款是某品牌同级别燃油中型车,价格差不多,动力也接近,但实操差别在哪儿?G70猎型版的猎字其实挺迷人的,运动范儿强。但实际用起来,一次离车门远一点,发现座椅布局差了点,后排偏狭,空间较紧凑。对比同价位的沃尔沃V60,后排其实更宽敞,储物空间也更合理。结果,消费者体验告诉我,猎字只是外观的噱头,别的地方比不过人家实打实的实用。

在设计研发上,你得知道,像G70那样的车型,研发的流程不比国产车简单,很多零部件都得进口,供应链的博弈像是在打牌。你想啊,鸿蒙芯片要面对台积电,燃油控制阀供应商也是日本、欧洲一线。你要想减少依赖,却又不能降低品质,因为豪华车的门槛就是快、稳、好。但比起日本车,欧洲品牌在供应链上的博弈更微妙:他们更愿意用长合作关系,蹭点工业级稳定,但价格就没法降得太多。

捷尼赛思G70猎型版中国市场正式停售现车剩余,品牌战略调整加速电动化转型难题成为最大败因-有驾

说到这我又想到:G70系列自上市就定位较高,定价在40万左右(体感不算低,但竞争激烈)。你问我,为什么销量还是下滑?我认为很大一块是因为它在定位上裤带有点紧。车大了、配置也够了,但很多人买豪华车其实是冲着实用心情的——影院音响、后排空间、油耗表现……而G70的运动外观加上偏紧的空间,很难吸引持久的心思。

我之前还问自己,为什么别的品牌走得快,捷尼赛思却慢半拍——这不是技术的问题,更多是品牌理解市场的差别。其实他们在中国市场花了挺多心思的,特别是当豪华SUV已经成天上线,G70那款运动旅行车在细分市场看来,太小众了。你知道,很多人就不在意外观,惯了SUV的宽大,G70比起XC60、Q5又差点儿意思。

说到这我突然抛出个问题:会不会以后豪华品牌都得跑向电动?那种纯电纯油的车型,市场接受度差别大到我都觉得难以想象。这种转变速度,绝非一两年内能搞定;你看特斯拉、蔚来都在疯狂跑。捷尼赛思放弃G70后,是否在无声告诉市场:电动才是真路?但我又想了想,不一定。新能源车的入门成本低、门槛高、体验差异大,但用户买车第一看设备、第二看实用性。纯电车那么折腾,维护成本会不会更低?这是我一直没搞清楚的。

捷尼赛思G70猎型版中国市场正式停售现车剩余,品牌战略调整加速电动化转型难题成为最大败因-有驾

其实我估算了下,G70如果还在卖的利润,短期内大概不超过5万一台(财报里面估算偏保守),这点利润根本不足以支撑一个品牌的尤其是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市场。不要忘了,开发下一代平台、充电设施插电、软件优化……对捷尼赛思来说,都是巨额投资。

有个细节我还记得,销售电话里提到:其实很多客户都喜欢我们那款猎装,但最后还是被空间、实用性打败。我在想,是不是或者说,很多豪华品牌在拼情怀的时候,已经忘记了消费者真正的需求?我也觉得,有时候车不就是挡风遮雨和载人的工具,哪还有那么多猎装那么难搞的身世故事。

说到这我也在想,品牌要不要舍弃一些特立独行的设计,更多地去迎合大部分人的实际需要?或者说,真的是市场的高端派在傻傻喜欢那点稀有感吗?我心里没底,最怕品牌为了追逐名气,把目标搞得太虚,最后自己亏了。

捷尼赛思G70猎型版中国市场正式停售现车剩余,品牌战略调整加速电动化转型难题成为最大败因-有驾

都说市场靠的是人心,可我觉得,车企要的不是简单的市场表象,而是那点真实—那个实际在你日常中能触及到的小细节。你会不会也觉得,未来的汽车,不单要帅,更要用着靠谱?到底,—我还要不喜欢的,不觉得麻烦的小车,才算是生活的伴随者吧。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