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投入超过140亿研发新能源商用车17年,推出三大技术平台实现安全高效智能,真正做到电比油强助推全球客车电动化新突破

比亚迪投入超过140亿研发新能源商用车,圈里人都知道这数目不算小,甚至可以说是下血本。但真正让我意识到他们的野心,是看那个新平台——e-Bus 3.0。这东西上线,一下子让人觉得比亚迪不是在搞个小更新,而是在打全场。

我记得半年前跟一个修车工随口聊起新能源公交车,他说:你现在的技术,比以前比拼的,已经不是速度快慢,还是看安全、能耗啥的。要安全,得把材料、结构都重新想。当时我还在犹豫,觉得这个言论是不是略夸张,但这次看比亚迪发布会,心里暗暗点头:对,就是这个感觉。

比亚迪投入超过140亿研发新能源商用车17年,推出三大技术平台实现安全高效智能,真正做到电比油强助推全球客车电动化新突破-有驾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看到有个小细节——新平台用了全域1000V高压架构。它的好处?充得快、耗能低。体感就是,跑得远又省电。大概估算,这个新架构在开启快充时,充满电的时间能缩短至少20%以上(体感/样本少)。如果平时短途用车,充电次数减少一半,还能省下不少充电桩排队的烦恼。

但我总是觉得说高速充电听多了也没个实操差别。到底多快?这个:估算系统用最高速充电,从空到满——大概40分钟左右。其实我也不太清楚,毕竟不同环境、不同充电桩都影响,最起码我见过的高速桩,差不多得比比拼一两个小时,除非用超能快充。

这次平台还用上了1500V的碳化硅芯片,听着很牛,实际上就像给车装了高压大水管。碳化硅比普通硅的耐压高、效率强,我猜这让能耗吨数能降不少。比如我试算,如果整车每百公里能耗降18%,那换算成,就差不多能节省二三十元(粗略估计,没有严谨数据)。零下15℃还能多跑50-80公里?我觉得有点夸张,但总体说得通,毕竟能用冷却技术、热管理把电池调整到极致。

比亚迪投入超过140亿研发新能源商用车17年,推出三大技术平台实现安全高效智能,真正做到电比油强助推全球客车电动化新突破-有驾

说到安全,我还在想,那个电池底盘一体化技术,的确厉害。当下很多电池担心挤压变形,相当于人被压扁了还微笑着。比亚迪这个技术,给电池包包一层铁衣,硬到扛得住50吨卡车碾压。那个安全测试,我估计比厂家说的超过四倍国标数据还要安全。

我挺好奇一个点:为什么别的厂还在发续航70公里广告?比亚迪的百公里续航、多跑50%的能力,是不是因为设计得更合理,材料更轻?还是他们匹配出了更高效的节能系统?这个我怎么得出这个感觉的思路其实很简单,就是看行业里面的技术积累。对比长城吉利,他们在新能源车上也动了不少心思,但普通家用续航充其量,就是把成本向能跑快点上堆。比亚迪能坚持那么高的技术门槛,是因为研发背后早已堆积了教训和理念。

我又顿了顿,想到之前跟一位同行聊天,他说:比亚迪这样投资,是真的下了血本,但他们的结构其实已经序列化、模块化,能快速做出不同车型。其实这也是另一种技术积累——不是只专注某一款车,而是搭建了拼装工厂的框架,快速调整配置。

我挺怀疑:这次新平台是不是就是整合了他们17年来的技术剪刀石头布?样子看得出来,他们在这次跳出了原有的思路,更偏向全场领先。但投入这么多钱,面临的最大问题还是竞争——吉利、长城都没闲着,谁也不想在新能源卡位战中落后。

比亚迪投入超过140亿研发新能源商用车17年,推出三大技术平台实现安全高效智能,真正做到电比油强助推全球客车电动化新突破-有驾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一瞬。这个智能部分究竟意味着啥?新平台上集成了自研的云控制系统,能实时监测、调节,听起来很高级。其实我觉得,这就像人跑步用智能鞋配合步态识别,调整步频一样,省力又快进。未来的公交车,可能早晚会变成驾驶员+大脑+身体三个合一。

我也在想,电比油到底在哪一步,真的能比?我个人觉得,安全其实是门槛。只要把电池保证不出事故,其他的能耗和续航,差别其实也不那么大。这个比亚迪的研发投入,和不断的技术进步,让我觉得,是因为他们把安全和性能放在能长远落地的位置,这样才能坚持那些黑科技。我猜测:或许他们内部已经有个未来10年不变的技术路线在推进?(这段先按下不表)

反正我看车这事儿,很难短期衡量。就算花了大钱,能不能拿到市场的认可?这还得看用户体验、配套基础设施和售后服务吧。现在一些公交司机说:换了比亚迪,觉得不一样,跑得顺,安全感强。但我心里想:这些区别,是不是只体现在用心做的材料和技术上?还是像我曾经见过的某个场景——一台电车,日夜不间断,碰到极端天气还能正常工作,这才是真本事。

比亚迪投入超过140亿研发新能源商用车17年,推出三大技术平台实现安全高效智能,真正做到电比油强助推全球客车电动化新突破-有驾

说到这里,真正让我兴奋的,也许不是那些千伏架构或碳芯,而是比亚迪在做的这份坚持:每一步都像在用技术铺路,走得慢但稳。

你会不会觉得,未来的公交车,一天能直接自我诊断、自我修复?那种感觉,好像科幻片了点,但这是不是也是技术的终极目标?

不管怎么说,走到今天,对比亚迪来说,真的可以说是用技术重塑行业。但我还在转念:那些对比他们的同行,究竟吃了多少醋?这个行业的暗战,似乎还远没有结束。

比亚迪投入超过140亿研发新能源商用车17年,推出三大技术平台实现安全高效智能,真正做到电比油强助推全球客车电动化新突破-有驾

——你猜,下一步他们会动作多快?还是说,技术突破到一定高度,反而让他们更谨慎?这点我是真的没太想清楚。所以,行业里那些看似平凡的黑科技背后,到底隐藏着多少暗藏玄机?可能,只有时间能告诉我们答案吧。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