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真的,有时候你刷着手机,会刷到一些让你后背发凉的东西。
比如,凌晨时分,成都天府大道上,一团橘红色的火焰,像一朵盛开在地狱里的恶之花。
那曾经被无数人追捧的“海湾蓝”小米SU7,就在那儿,安安静静地烧成一个黑色的铁壳子。
更让人窒息的是,目击者说,车门,那个被吹嘘得充满科技美感的半隐藏式门把手,在烈火中成了打不开的绝命锁。
这事儿就这么炸了。
短短五天,像是商量好的一样,武汉又来了一场“续集”。
一辆SU7,也不知是激动还是怎么了,跟路边的护栏来了个亲密接触,然后,最魔幻的一幕发生了——左前轮直接宣布“爷不干了”,带着半截轴,一个漂亮的抛物线,飞出去十米远。
兄弟,这是车轮,不是你家猫主子离家出走,说断就断,说飞就飞,这玩的是哪一出?
这时候,你第一反应是啥?
肯定是看看小米官方怎么说吧。
结果你打开他们的官微,好家伙,风平浪浪静,岁月静好。
上一条还在聊什么“人车合一”的设计哲学,下一条就是跟粉丝亲切互动。
仿佛那两起触目惊心的小米SU7事故,发生在另一个平行时空。
这种诡异的沉默,比事故本身更让人心慌。
最绝的是什么?
就在武汉“飞轮”事件的前一天,雷总还在台上,穿着他那标志性的牛仔裤,激情澎湃地讲,“安全是基础,质量是根本”,顺便还撂下狠话,要坚决抵制水军和黑公关。
我当时就乐了,这操作,像极了你妈让你穿秋裤,你嘴上喊着“我穿我穿”,转身就光着腿跑出去了。
自家后院都起火了,不想着先救火,反倒惦记着抓几个纵火嫌疑人,这脑回路,属实清奇。
终于,有“大人”看不下去了。
《大众日报》,一份从1939年就没停过的老报纸,直接一篇社论拍在桌子上:《口号喊越响,沉默越刺耳!
》。
文章里的话,那叫一个不留情面,说小米当年靠着“草根革命”的形象圈粉,雷总也是一副“和米粉交朋友”的亲民架势。
怎么一进了汽车这片深水区,就学会了“冷处理、不回应”?
享受了营销带来的泼天流量,就得扛得住公众用放大镜看你的压力。
靠卖情怀就能让大家掏钱的时代,早就过去了。
紧接着,《潮新闻》也补了一刀,标题直指要害:“切莫用黑公关污名化公众安全关切”。
这话什么意思?
就是别有点质疑的声音,就觉得是“友商”在搞你,就想把“反黑”的大帽子扣上来堵住所有人的嘴。
这种“全世界都想害朕”的受害者心态,不但解决不了小米汽车质量问题,反而会把自己的路越走越窄。
其实吧,这也不是小米SU7第一次因为安全问题站上风口浪尖。
很多人可能忘了,今年3月在安徽德上高速,同样是SU7的碰撞起火,带走了三条人命。
那时候小米的反应还挺快,成立了专项小组,雷总也发声说“绝不回避”。
可结果呢?
几个月过去了,关于车门到底锁没锁死这种要命的核心问题,就跟断了线的风筝一样,没影儿了。
现在回头看,那句被粉丝奉为圭臬的“最好看、最好开、最智能”,听起来是多么的刺耳。
对于一辆车来说,安全,难道不应该是在所有这些形容词之前,那个必须存在的“1”吗?
没有了这个“1”,后面跟再多的“0”,又有什么意义?
《第一财经》的灵魂拷问,真是问到了所有人的心坎里:“造年轻人的第一台车,不应该是最后一台车”。
当电车安全一次又一次被惨烈的事故拉出来公开处刑,当“年轻人的第一台车”开始被网友调侃成“年轻人的最后一台车”时,这就不再是一个简单的公关危机了。
老胡这次都难得没和稀泥,他也转发了党媒的评论,话说得很实在:激烈碰撞后车子烧了,门打不开,大家怀疑有技术缺陷,这太正常了。
小米粉丝再多,也要谦虚,不能把粉丝的拥护,当成压制不同声音的资本。
说到底,大家怕的,不仅仅是隐藏式门把手在关键时刻会不会罢工,更是怕一家手握巨量资本和话语权的公司,在人命关天的安全问题面前,选择了傲慢的沉默。
舞台的聚光灯还打在小米身上,观众们都在等着那个躲在后台的主角出来,给个说法。
是鞠躬道歉,彻查到底;还是继续沉默,等待热搜被下一个瓜代替?
这道选择题,真的不难。
毕竟,再牛的营销,也挡不住断轴的车轮;再铁的粉丝,也拉不回逝去的生命。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