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有没有发现,每次有点风吹草动,专家就跳出来喊加税?这次电车火了就加税,还真是让人摸不着头脑。新能源车这几年跟着政策,价格一路走低,市场正火,他们马上就叫嚣油电同税。到底公平在哪儿?为什么又变成了眼红和搬运?我们来慢慢理清这堆事儿。
我先问一句:现在大家买车,最关心什么?肯定是省钱!买一辆燃油车,购置税就得四万多。消费税、车船税,一个接一个。油钱更是大头,每升油里近一半都是税。五年下来,油费和税加一起大几万块没了。有人计算过,跑得多开得久,五年光税都能掏出个中级电车的首付来。买新能源呢?省了购置税,充电又便宜,一度就五毛。电费一年不到一千,比油省多了——这种差距,在电车还不太多的时候,谁也没说啥。现在可好了,每个月新能源卖出三十多万辆,市占率蹭蹭往上,传统车企坐不住了,开始叫不公平。这种时机,真让人怀疑是不是怕丢饭碗。
再看看专家们的主意,居然说要按车重“同税”。一听是不是有点道理?电车确实重,电池组太沉。你看看比亚迪汉EV比奔驰C级重三百多公斤,特斯拉Model 3也比宝马3系翻了一圈体重。宋L EV都能顶两个小SUV的分量。一算账,按每公斤一块钱一年,电车直接多出去两三千块税钱。电费便宜的优势瞬间没了,这到底是公平么?还是怕自己跟不上了,就想着让大家一起慢下来。
说个大实话,现在叫嚣“按重征税”的这些企业,大多自己新能源做得并不好。真做得好,还需要跟对手比税吗?再怎么掏空脑筋,一汽的新能源销售还不到比亚迪的一个月,广汽还是靠老燃油车型赚钱。你说这叫啥?跟不上时代,不想着努力追赶,反倒想着用政策捣乱。一副“吃不着葡萄就掀桌子”的样子,这就是转型困局。进步是自己努力出来的,不靠绊倒对手才能走远。
说到“公平”,我们得想清楚税收幅度背后的逻辑。油车交税多,一直是补贴基础建设、环保、调控用车的工具。电车是新技术,省能源少污染才便宜。现在车企变着法子要“油电同税”,本质是想消灭优势,迫使大家重新回去买他们的老车,从源头截获竞争。可问题来了:加了税谁受伤?司机、消费者。网约车司机每个月省下的油钱,可能被新的重量税吃掉大半;普通家庭买车本来计划赶上新政省点钱,结果多掏几千,算啥优惠。
更别提中国新能源的全球地位。别看嘴上喊公平,实际上中国新能源出口已经占全球六成。别的国家电车还在学步,我们自家车企打技术、拼成本,刚干出点模样,马上又要加税打压。要是真按专家思路来,直接就是“在赛场领跑的时候,突然踩刹车”。到底谁受益呢?是让落后的企业拖住行业,还是让老百姓无故牺牲实惠?
这事儿换个角度再想想——有人说电车重,确实对路、桥、城市建设有压力,但全世界电车比油车重这不是啥秘密。技术更新,每年都在减少重量。电池密度上来了,续航更高,重量自然降。不用担心未来还会越来越沉,怕的是现在没跟上,就怪别人跑得快。比亚迪搞刀片电池,做得比别人薄、轻、耐用;蔚来一直在建换电站,亏本也要试新路。这就是行业想进步的姿态。你用政策加税的方式,等于帮那些不思进取的企业慢下来,全行业一起落后。
再说消费者,真要“油电同税”,开车成本直线上升。哪怕以后电车价格和油车差不多了,所有人买车还是要考虑养车成本。加了税开一次车,钱包空一分。原来以为电车省钱,结果和油车一样贵,谁还愿意买新技术?最后极有可能逼得大家重回老路,整个市场技术创新也慢下来。政策不是用来保护落后产能的,真正该保护的是大家用更少的钱,享受更好的出行体验。
实际上,所有“油电同税”倡议的背后,都是企业自身翻不过去的墙。新能源转型不是嘴上说说就能达到的,得真砸钱、真研发,把产品和服务做出来,慢慢消费者会投票。比亚迪、蔚来这些企业也不是天生优势,一开始都在亏损、被质疑,最后靠技术和坚持活下来了。你一个老牌企业,不去研究新电池、不跟技术,不想着用更少钱解决续航、动力问题,就想让别人也付出更多成本,拖慢他们进步。这是保护行业么?其实是捆住大家的脚,慢慢等着被淘汰。
大家不妨想想,如果每个行业都这样,吃不着葡萄就加税,摆明了就是给落后的企业争时间,最后谁都得不到实惠。技术进步最怕的就是掺杂太多人为干预。你让顶尖高手比赛,结果规定谁跑得快就得背沙袋,这种赛制能选出冠军吗?最后还不是无人敢拼新技术,大家都在原地打转。
回到普通人关心的问题——买车养车,不论是燃油还是电车,大家目的就是:省钱、安全、体验好。政策如果加了税,伤害的是消费者和整个市场。表面看起来公平,其实是把行业拉回头。技术好的企业因为税而慢,老旧企业借机缓一口气。给落后企业“增肥”从来不是把蛋糕做大的办法,越保护越掉队,越掉队越保护,反反复复恶性循环。
这些年新能源为什么能火?补贴、鼓励、省钱,本质是想把新技术推向市场,创造一个更好的未来。现在市场终于成型,老企业不敢拼了,想靠政策抓住别人脚脖子,你说可行吗?更无奈的是,税收本是用来调节资源、鼓励进步,现在居然成了保护落后的工具。这不是本末倒置吗?
行业进步需要勇气,不怕摔倒、不怕一时失利,怕的是躲在政策背后不创新。比亚迪顶着亏损憋出刀片电池,蔚来亏钱把换电站一座座建起来,这才把行业标准越拉越高。现在有的企业拿大字报去喊油电同税,真该问问自己,为啥新能源搞得总没人家好,是没钱还是没胆?难道争不过技术,就靠政策卡别人脖子吗?
最后我要说,政策面前“公平”是相对的,行业进步本来就是你追我赶,谁厉害谁赢。真要保护全体消费者,就得让技术跑得快、成本降得低,让大家花更少的钱,买更好的车、用更安全的出行。加税不是保护,是拖累,是让创新慢下来,是让懒企业多喘一口气。
有时候想想,这种“油电同税”的建议,本质上是把自己的失误嫁祸给别人。别人做得好没给你拖后腿,你自己做不好倒怪对方进步太快,世界哪有这种道理?真想公平竞争,不如把技术和服务提升上去,让消费者自愿买单,这才是市场该有的样子。
电车火了,油车们急了,专家就跳出来喊加税,这种思路到底是保护谁?是行业,是消费者,还是那些走不动的企业?大家心里门儿清。只希望我们的政策制订者别被一时的利益博弈冲昏了头,给未来留下后悔的决策。让好技术继续跑,让创新有动力,才是中国汽车行业最该做的“公平”。
本报(台/网)坚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积极向上的社会正能量。如发现内容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核实处理。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