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思考过,一家中国自主汽车企业能在激烈变革和动荡的大环境下,不只是活着,还活得越来越滋润,到底靠的是什么?长城汽车以及它的“掌舵人”魏建军,这几年完全给了答案。中国汽车早都不是“老三样”的天下,新能源、智能化成了谁都绕不开的门槛,大型企业倒下的例子也不少,可长城偏偏逆周期而行,规模没盲目狂奔,利润却飙到“天花板”,这事儿放在当前整个行业,是不是有点意思?
其实魏建军的“有所为,有所不为”,听起来像鸡汤,实际特别有“分寸感”。你说现在汽车圈子是不是都在谈技术创新、什么电动化智能化,卖点花样百出,短视频造势的劲头和以前在央视黄金档做广告有一拼。可魏建军的底线思维,说白了就是不做赔本赚吆喝的买卖,一分钱掰成两半花,把真正能长久赚钱的部分牢牢抓住——哪怕这块蛋糕暂时看着没那么“性感”也不怕。
比如大家都在抢着做纯电动、抢政策红利的时候,长城反而坚持“多技术路线并行”——纯电、混动、插电、氢能,连传统燃油都没丢下。这就是有点像老中医辩证看病,啥症吃啥药,不跟着风口硬扎堆。印象最深的就是魏建军讲:“内燃机还有五十年空间”。普通人听着像是逆潮流,其实正好说明,他不是临风下赌注,而是实事求是。现在你看国内多少品牌敢提出“亏损能打败世界”?长城却把利润写进了每一项决策,结果是经营数据历史最好,同行还在打骨折价他反而赚得盆满钵满。
再看市场定位,长城这些年把SUV、皮卡做到细分领域龙头,不是没碰到麻烦。比如哈弗一直是SUV大佬,皮卡也自带光环,可高端品牌魏牌、坦克的突破其实也很艰难,新能源转型欧拉成绩一度不理想,甚至近两年销量大幅下降,坦克也受拖累。长城的管理就一如打太极——遇强则强,遇弱则守。欧拉不仅活着,还把亏损降到极低,就是因为该收缩就收缩,该控成本就控成本。坦克要发力越野,产品和宣传都找准了用户群,哪怕暂时遇到销量瓶颈,也不会被市场波动拉崩。
这些观念背后,实际指向一个长期主义。人们老说中国企业喜欢“赚快钱”,其实这个圈子里,能活三十年还真不是多见。长城每年花百亿资金砸研发,储备各种底层技术。你别看有些企业人海战术炒概念,最终就是站不住脚——行业都亏,品牌logo能不能扛过下一年都不敢保证。而长城的逻辑是,什么能挣钱就重点突破,什么没希望就果断收缩,技术不能停,只能加快投入。这样的企业,你说三年、五年能熬得住压力吗?答案其实已经写在财报里了。
说到行业趋势,电动化已经是大流,只是很多人取巧——靠赔钱或者补贴抢市场,最后还是得看盈利能力。智能化也是绕不开的方向,用户对智能座舱、自动驾驶的要求变得刁钻,不搞点AI、软硬结合,根本留不住年轻客户。魏建军从来不神话智能,他更多说的是“用户场景”;长城就是投入研发,座舱、底盘、辅助驾驶层层推进,技术一点点拱出来。做智能不能光画饼,真正能落地才是本事。
而且你发现没有,长城最值钱的一步就是出海掘金。去年海外销量、营收都翻了好几倍,海外造厂、渠道本土化直接给了行业范例。很多自主品牌做出口喜欢“一窝蜂”,结果两年后不是走掉就是亏到怀疑人生。魏建军反而是扎扎实实,一国一策,不用全世界都要覆盖,只要几个重点市场扎稳脚跟,再慢慢复制。别人追求覆盖率,他则更看重盈利和本土适配。这种打法其实更像是慢工出细活,没人急躁,最后反而赢得持久战。
再说说长城的渠道创新。你想想现在买车,谁还愿意只去4S店?年轻人想要体验、互动,服务又得专业,还不能被套路。长城智选直营+经销商双轨,不仅是卖车,更是影响品牌认知。高端车就得直营,信任感才能建立,哪怕付出更多销售成本。现有经销商搞不定高端,全新渠道就是必须的。别人可能还在为渠道转型焦虑,长城已经一步步把直营和体验中心建起来了。
可是这一切战略的落地,离不开组织调整和内部精细化管理。长城推“小前台、大中台、强后台”,扁平化快速反应,各品牌都能自己打仗但又能互相支持。产品设计“八队造型”避免套娃,大平台集中资源搞研发。全球公关和传播中台,保证品牌输出一致性。也正是这样“专注但不死板”的协作体系,使长城在激烈竞争中不迷失,又能及时调整方向,战斗力持续加码。
那么长城未来核心怎么走呢?一看新能源,技术路线坚持不押一宝,电池研发不放松,混动产品用场景覆盖用不同市场。不会因为别人喊纯电就完全放弃油车,也不因某技术突然火热就全家压上。你看Hi4混动和固态电池的集中突破,到了海外就根据当地法规和供电水平灵活调整,没人能一招制胜,但长城就是多路径铺路,为各种政策变动提前布局。
全球市场肯定还有不少变数,往泰国、巴西继续建厂,本地化团队管理,技术产品适应不同需求。历史证明,团队出海太浮躁不靠谱,只有本地深耕才能落脚地。长城不是光“刷量”,而是看出口能否“降维打击”其他市场,做出技术和价格的共同优势。盈利不是靠市场规模空洞增长,而是用切实的利润和技术壁垒,说话才硬气。
品牌高端化也不是喊口号。魏牌主攻30万以上市场,坦克越野垒筑护城河,哈弗向上突破;所有产品都分层布局,不和自己内部咬架。直营店做体验,服务直接到用户,品牌溢价有了支撑。渠道不是简单卖车,更是和客户发生真实连接,服务和沟通一体化。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把品牌价值拉起来,让高端车型有故事、有温度地走进用户。
当然战略落地,总得有具体措施托底。研发、设计、智能化每一步都花真金白银,顶级风洞实验室、全球造型中心一样都不少,管线梳理、团队激励一套套来。智能化方面自研AI系统和座舱功能,不被外部供应商“牵鼻子”,用户体验牢牢掌控自己手上。产品线精细管理,哈弗SUV主打、高端独走、皮卡转型孕育新市场,欧拉专攻海外和小众,从而避免资源内耗。
市场和渠道上,双轨协同——直营展厅、商超快闪、社区体验全面铺开。传统经销商转型,专攻服务,不同品牌分工互补,没人抢地盘,全靠精耕细作。即使销售费用大幅上涨,也不是瞎烧钱,而是为渠道升级和长期客户关系做储备。
组织上更是精准改革,全球商品管理、公关、直播媒体中台集体发力,扁平结构加速决策,让前端更灵活,中台更专业,后台更强力,变成整个行业里应对变化最快最有韧性的企业之一。
回头看,魏建军给长城订的战略,其实很简单:长期主义、务实落地、有所为有所不为。这些话谁都能说,但能几十年如一日地执行,坚决摒弃浮躁,才真的不容易。这几年汽车圈子变天比足球还快,明年谁是老大谁也不知道。可长城汽车这套打法,已经证明了高质量和可持续才是真正的出路。企业不是靠“忽悠市场”活着,而是靠内功和底线思维慢慢熬出真章。
未来几年,长城汽车能不能把利润转变为技术优势,把市场细分做成系统竞争的护城河,能不能把中国车企经验用到全球,不是嘴上说说,而真的要靠一次次产品、技术、渠道和管理硬碰硬去验证。这条路很难,但长城汽车给了我们很多启示:不是所有风口都必须疯狂追逐,真正的实力和底气不靠短期爆发,而靠持久专注和在变化中不断自我纠错与重塑。谁能在行业变局中站到最后,恐怕不是最风头的,而是稳健持久、做自己该做的,舍得放弃和更懂坚持的人。
中国汽车未来会怎么走,谁都说不准。但长城汽车这条看似“不性感”的务实发展路,正是许多企业最缺失的根本,也是中国汽车品牌突破天花板的必修课。
我们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倡导文明、健康的社会风气。如有内容调整需求,请提供相关证明以便处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