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自主车企销量真是可喜,总体销量、新能源和出口都在快速增长,不得不说,这几年真是看着挺过瘾。尤其到10月份,比亚迪以44.17万辆的成绩再次领跑,你说能持续这么稳?我估算了一下,去年同期比亚迪大概40辆出头,今年这10个月已经突破了370万辆,平均单月销售也在37万辆左右。这个速度,操盘比我想象得还要顺畅。
说句实话,比亚迪的表现让我挺佩服的。你新能源车如果没有核心技术撑腰,光靠营销和拼续航很难稳住市场,反观比亚迪,去年刀片电池技术出来,虽然我们都知道它也不是没问题,但不能否认的是,这东西确实提升了续航可靠性。它现在好多新车型都在把纯电续航提上去——从之前200多公里到现在的400+,我觉得这是个明显信号。你试想,消费者最关心的还是每天上下班的续航焦虑,没有人愿意每天充电盯着程序跑。
(这段先按下不表)我刚才翻了下笔记,方程豹系列的增长很猛。别的品牌可能还在打价格战,方程豹反而在技术上加码,纯电续航越拉越长,配置也跟上了。听修理工说,现在反而很多人说这车续航长,能跑快二三百公里不用担心,好多人会考虑换车,就是因为续航变得更稳当了。
你会不会觉得,虽然技术进步让车变得更靠谱,但其实里程焦虑还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新能源的爆发?像之前那个朋友,他开比亚迪汉,每次配额都不够用,续航越长,他越安心。这是一场心里战,真正打赢还得看技术压倒的稳定性。
奇瑞的表现就更有趣了。他们拼命发集团销量,把数字拼得越来越漂亮。某次我一朋友做二手车销售,他说:奇瑞的车老实耐用,但就是不强调续航,反而给我一种稳扎稳打的感觉。说实话,我觉得奇瑞现在有点像在玩数字游戏,一会儿强调销量,一会儿强调出口(这几年出口量几乎翻了个番),目的就是给市场制造一种车多的错觉,毕竟,销量一大,合作伙伴也更容易搭顺风车。
真要聊技术,我觉得比亚迪的技术底子最扎实,不管是刀片电池还是DM-i混动技术,都算是比较有看头的硬货。魔都那边的销售一边跟我唠叨:你知道的,能跑快点、续航长点,才是真的打不了价格战啊。(这句话真是经常听到)但我心里默默想着:价格战让市场乱,创新才是真的硬道理。
有些朋友问我:你觉得未来市场会怎么走?我也说不好,反正目前新能源占比在不断上升,特别是出口方面,像比亚迪的海洋网布局在海外市场,如欧洲、东南亚,增长速度让我都觉得猜不透它下一步会怎么折腾。你有没有注意到,出口车的利润其实不高,但销量一旦起来,规模效应就会慢慢体现出来。
我还想起一件事,去年我跟一位销售说:你们压力大不?他说:压力大的事很少,但最麻烦的还是要不断推新,不能让客户觉得老车老掉牙。其实这个推新背后,除了研发投入,还得考虑供应链的弹性。去年我和朋友去工厂看,供应链像个笼子,零部件、模具都得跑得飞快,否则一旦卡壳,车就不能按时上市。
说到供应链,我还记得一段对话:一个工程师告诉我,我们这批材料突然涨价了,别的厂都躲起来了。我心想,真不简单,供应链的风起云涌比你想象得还要激烈。这个,估计影响的不是短期,而是每年的新车计划。
其实我总在想,为啥自主品牌能和合资、进口品牌竞争,还能不断突破?除了技术,营销策略变得更懂人心了。有朋友说:他们知道年轻人喜欢什么,车外观、内饰都走潮流,大气不用太复杂,别忘了——年轻人的钱包都比我们的大爷还清。
你有没有觉得,有时候买车最大的烦恼还是,挑不清究竟差在哪?我这次又随便翻了下相册,看到去年买的车,到今天还是觉得自己脑袋一热,随便挑个外观,两个月后才发现Margin(差距)其实很大。这跟研发深度有关,技术再漂亮,实际用起来差别还是挺明显的——那种真实感算个跳板。
大概还剩最后一两年时间,新能源的价格战会不会逐渐激烈到肉搏,我也在猜。百公里成本会不会降到0.3元以内?这个假设我只是脑袋一动,没有具体算,但心里一直有个模糊的预感。
这市场还是挺有趣的。每次走到展厅都能看到新车上架的消息,但手里观察的一个细节:那台最大的充电桩,居然是刚刚布置的新款,好像在暗示:未来充电还得快节奏。你有没有注意到,现在很多品牌为了提纯电续航,纷纷推快充好——反正我觉得人类的耐心都用在了两个方面:充电和续航。
话说这么多,你觉得哪个品牌下一步会爆发?还是说,有些细节,只有在用车当中才能真正明白?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