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我一直觉得,汽车行业的变化,就像一个巨大的拼图游戏。刚开门的那一刻,我碰到个销售,他说:今年销量,感觉比去年更难了。我点点头,心里也有点感觉是这样,但确实没有细算。
昨天翻了下财报数据(这段先按下不表),比亚迪上半年净赚155亿,听起来挺厉害的。估算一下,按车均盈利1万块左右,150万辆卖出去,平均算下来每车利润也就几百块,这是个体感数字(样本少,但不离谱)。这个比例其实跟我开车的感受有关——我们用车成本其实很不透明,车辆价格看似差很多,但利润空间可能差别不大。
你有没有注意到,也是这几天我跟朋友聊天,他说:比亚迪产品虽然不算特别高端,但你看它的布局,真就像一张全覆盖的战线。我刚才翻了几份资料,比亚迪覆盖了从10几万到30多万的市场。和合资品牌BMW、奥迪比起来,同一价位两款车,实操差别很明显:比亚迪的秦PLUS在底盘和悬挂上,硬件还是较为基础,但你会发现它的电池、电控体系,用料很扎实。相比之下,合资那边用的多是成熟技术,但一线变速箱、底盘调校,感觉就不那么突出。有次去试驾,一辆宝马1系,悬挂偏硬,过个坑就听到咯哒咯哒的声音。比亚迪的车底盘虽然没有那么运动,但反应更柔软些,走坑时更顺,这其实也帮它省了不少调校成本。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你会不会觉得,科技自主其实还在拼硬件的阶段?比如刀片电池的安全性,就是靠硬核技术保证。有人告诉我,刀片电池的链式结构,更像是用一层层塑料把电芯包裹起来。用生活比喻,就是像拼装乐高积木,结构牢固,我们就更敢用。但我也在想:是不是因为供应链尚未完全成熟,这个硬核还在不断优化中?尤其是货源和产能的调配,不就是像我们做菜,买材料不够齐全,做出来味道也会不同。这个,供应链和研发的博弈,跟拼豆一样,既要技术又要量,不能光拼硬件,软实力也很重要。
回想起,去年我跟一个维修工聊过,他说:哪家公司用料差,车公里数就会明显表现出来。这其实也是工业链的底层逻辑。比亚迪自研电池,控制得当,成本又有所下降。记得有人算过,刀片电池每kWh成本大概在200元左右(估算偏体感),而传统液态电池还要贵点。算下来,一个200Wh的电池包,成本大概40元—50元左右。如果按主流车型50kWh的电池,单电池成本就得1万多。这只是硬件的直接成本,但折算到整车,电池的占比是比传统车高的,所以成本一降,盈利空间就打开——这是它能坚持技术输出的核心原因。反过头再想,能不能说,技术变成了比神奇的马达、电池更软的一种核心竞争力?我说这种猜测,有点不够严谨,但心里总觉得,硬核背后其实就是软实力的底层逻辑。
你会不会觉得,因为盈利能力差异太大,也让竞争变激烈了?我自己对比了几个新势力。蔚来还在亏损线上打转,半年亏了上百亿,但他们投入在换电站、研发上,估计也算死拼明天。我问车厂的人:这种激进投资,真能持久吗?他们摇头,不持久早晚会炸锅。相比之下,理想就简单很多,家庭车定位,保持20%的毛利,市占稳一点。这让我想到,是否差异化定位,在这个行业变得更重要。不是拼硬件,而拼人设和理念。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相册,看到去年拍的车棚里,一辆理想ONE静静站着。那天我问它:你觉得你和其他的车,有什么不一样?车好像没有回答,但我记得驾驶员一脸轻松,那种我知道我穿的鞋比较舒服的表情,挺有趣。
有个奇怪的感觉:零跑从亏损到盈利,可能跟一些小众市场的爆款有关,像10万块价位的性价比王。他们把成本压得很紧,用智能化降本,把效率推上去。听说他们还提前布局了零部件供应链,避免像其他品牌那样没货问题。这样看,缩短供应链,减少中间环节,就是节约成本的一种办法。你觉得,是不是供应链优化逐渐变成了企业的杀手锏?或者说,这种优化其实也在用脑子拼未来。
当然不能忽视传统巨头们的尴尬。有次用手机拍摄股价走势图,感觉就像腰带上的挂钩——越往后越掉。上汽虽然营收最多,但利润年年下滑,像踩着刹车线,只能依靠老车和合资品牌拉点面子。吉利投入高,但盈利还是瘦身,他们最近疯狂推高端,比如极氪,但一万块的广告费、研发费,都在不停扔锅。你会不会觉得,这一摊子高端化没那么简单?我时常在想:是不是品牌认知变迁,还是市场接受度的问题。
说到这我突然想起另一个问题:这些车企,未来真能把利润留住吗?投进去的钱,是不是都打水漂,或者会找到一个真刀真枪的盈利点?比如赛力斯和华为合作的问界M系列,看似高端,但其实利润咋算?他们用了不少新材料、新技术,成本也在攀升。一位销售说:我们还在学怎么把天上的技术,变成本地的价格。我对这句话印象挺深,的确,技术宽泛,价格还得跟市场玩平衡。
说到这我想起,有个朋友在车厂干了几年,他说:搞清楚核心技术跟搞清楚客户需求,其实是两个思路。我反思了一下,似乎很多车企在技术上死磕,但在用户体验、售后上,做得未必非常细致。不知道你会不会感觉,真正能长久的,不只是技术领先,而是用得舒服。
不复杂,也挺难的。你会不会觉得,这整件事还是要归结到一个点:在盈利的要素里,核心还是创新、供应链和用户体验的平衡。而这个平衡,真就像更衣室的穿衣搭配,一件衣裳穿得舒服,别人看着也会觉得自然。下次你试驾的时候,注意一下车里的那些细节,比如座椅调节、车载音响的反应,就可能知道,设计师一开始是不是用心了。
我还在想,汽车行业的拼图,未来可能还会出现哪些拼块?技术创新似乎没那么神秘,但能不能像拼乐高一样,把每块拼得刚刚好呢?你有没有注意到一辆车,细节做到极致,反而更打动人心?比如那种无声的开门、灯光的配合、甚至方向盘上的缝线。
这些都让我觉得,未来的行业竞争,也许已经不再是拼硬件,而是拼心的事情了。你是不是也在琢磨:如果我是一家车企,真正的核心,可能是让人用得心安和快乐的能力?
还没想透,未来还会出现哪些黑马突然爆发?谁会是新定义盈利模型的那个?我好奇这个行业的会不会有一种新的谋略,像棋盘上那样不断变幻?未来的车,是不是会比现在更懂人心一些?也许,下次我会试试,去试驾个300公里,看看它的温度,能不能感知到点什么。
小细节,就是最真实的触感。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