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热失控自动弹射电池,网友质疑“祸害他人”,上市公司回应

最近,咱们老百姓的社交圈里被一个关于汽车的视频给刷屏了,这事儿聊起来还真挺有意思,也挺引人深思的。

视频的内容可以说相当震撼,展示了一项听起来很“高科技”的功能:一辆新能源汽车,在它的电池出现问题,热得快要着火的时候,车子居然能像发射导弹一样,“嗖”地一下,把整个沉重的电池包给弹射出去,扔到离车好几米远的地方。

发布视频的人说,这叫“车电分离”技术,能在关键时刻保住车里人的安全。

汽车热失控自动弹射电池,网友质疑“祸害他人”,上市公司回应-有驾

视频里还特意提到了,这项技术是由一个叫“中国碰撞维修技术中心”的机构和一家叫“均胜电子”的上市公司联合开发的。

按理说,这技术要是真的,能解决电动车自燃的大问题,大家应该拍手叫好才对。

可没想到,视频一出来,网上的风向完全不是那么回事,批评和质疑的声音就像潮水一样涌了过来。

大家担心的点非常一致,而且非常现实。

有网友直接就说:“这不就是把自己的危险,直接扔给了别人吗?”还有人更形象地打比方:“这是典型的‘死道友不死贫道’啊,我车里的人是安全了,可那块随时可能爆炸燃烧的电池被弹到马路上,旁边路过的车、骑车的人、走路的行人怎么办?这不等于把一个移动的‘炸弹’甩给无辜的路人吗?”

大家这么想,一点都没错。

咱们可以设想几个场景。

要是在城市里堵车,车一辆挨着一辆,你这车突然把一块几百公斤重的、正在冒烟的电池弹出来,正好砸在旁边的车上,那不就等于把火种传给了邻居吗?

万一是在地下停车场,空间那么狭小,这么一弹,可能直接就引燃了整个停车场的车,那后果简直不敢想。

更别说如果车子正好开到加油站旁边、学校门口或者人流密集的商业区,这一个弹射动作,可能就从一起单一的车辆事故,变成了一场严重的公共安全事件。

所以,大家讨论的焦点,已经不是这项技术酷不酷,而是它在道德上和公共安全上,到底站不站得住脚。

这已经不是一个简单的技术问题,而是一个关乎社会责任的大问题了。

就在网上的讨论越来越激烈,很多人都开始把矛头指向那家被点名的上市公司“均胜电子”的时候,事情很快就出现了反转。

这家公司反应非常迅速,马上就站出来公开回应媒体,话说得非常干脆利落,直接否认了这件事。

均胜电子明确表示,他们公司和那个视频里提到的“中国碰撞维修技术中心”,没有任何形式的合作关系,也从来没有一起开发过什么电池弹射技术。

汽车热失控自动弹射电池,网友质疑“祸害他人”,上市公司回应-有驾

说到均胜电子,这可不是一家小公司。

咱们查一下就知道,它是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的大企业,股票代码是600699,市值高达五百多亿。

这家公司是全球汽车行业里都排得上号的科技方案供应商,专门给各大车厂研发和生产像智能座舱、自动驾驶、新能源管理系统、汽车安全系统这些核心部件。

根据他们公布的财务报告,光是2025年上半年,公司的营业收入就达到了三百多亿元,利润也有十二亿多,是一家实打实的行业巨头。

这样一家注重声誉和长远发展的正规大企业,自然非常爱惜自己的羽毛。

他们出来紧急辟谣,一方面是维护自己的企业形象和股价,另一方面其实也是在向公众传递一个信息:真正的汽车安全技术,绝对不是靠这种把风险转移给别人的简单粗暴方式来实现的。

既然行业里的正规军否认了,那这个神秘的“中国碰撞维修技术中心”到底是个什么来头呢?

媒体记者们也对它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就去深入调查。

结果这一查,问题就更多了。

记者们通过全国的企业工商信息系统去查询,翻来覆去也找不到任何一家叫做“中国碰撞维修技术中心”的注册备案信息。

这就很奇怪了,一个听起来这么“高大上”的机构,居然在官方系统里查无此人,这本身就说明它很可能不是一个正规的、被国家承认的机构。

后来,有了解内情的人士透露,这个所谓的“中心”,其实是属于一个叫“麦特集团”的公司。

根据麦特集团官网的介绍,这家公司从1992年就开始做生意了,主要业务是围绕着汽车售后市场,比如卖一些汽车维修设备和工具。

为了核实情况,记者们又尝试联系这家麦特集团,结果就更离谱了。

记者拨打他们官网上留的位于山东烟台的中国总部电话,一直没人接听。

汽车热失控自动弹射电池,网友质疑“祸害他人”,上市公司回应-有驾

而他们北京分公司的三个联系电话,打过去之后,系统提示居然全都是空号。

事情到这里,整个脉络基本上就清晰了。

很可能就是一家在汽车后市场做业务的公司,为了博取眼球,搞了一场营销炒作。

他们自己或者找人拍了一个看起来很厉害的视频,编造了一个不存在的“中国碰撞维修技术中心”的名头,还拉上了均胜电子这样一家声名显赫的上市公司来给自己“背书”,目的就是想快速出名,提高自己的知名度。

只可惜,他们低估了现在网友们的判断力和社会对公共安全的重视程度。

这种不负责任的“创意”,不仅没能给他们带来好名声,反而引来了一片骂声,最后还被正主出来打脸,成了一场彻头彻尾的闹剧。

这件事也让我们普通老百姓看明白了很多道理。

首先,电动车的安全问题确实是大家非常关心的头等大事,电池会不会起火,是很多人买电动车时最大的顾虑。

但是,解决这个问题,要靠扎扎实实的技术进步,而不是走这种投机取巧的“歪路”。

真正负责任的企业,会把精力放在如何让电池本身更安全上,比如研发不容易起火的固态电池,或者设计更聪明的电池管理系统,能够在电池出问题的第一时间就发现并控制住,再或者用更好的防火材料把电池包得严严实实,就算真的烧起来,也能最大限度地延缓火势蔓延,给车上的人留出足够的逃生时间。

这才是解决问题的正道,也是我们国家新能源汽车产业能够发展得这么快、这么好的根本原因。

我们支持的是这种真正能提升整体安全水平的中国创新。

其次,任何一项新技术的推出,都不能只考虑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必须要把社会责任放在首位。

特别是像汽车这种每天都在公共道路上行驶的产品,它的安全性,不仅仅关系到车主一个人,更关系到路上所有的交通参与者。

一个只顾着保护车内乘客,却把危险甩给路人的设计,无论包装得多么花哨,本质上都是自私和不道德的,也绝对不可能被市场和法律所接受。

科技的发展应该是为了让所有人的生活更美好、更安全,而不是制造新的矛盾和危险。

这次的“弹射电池”风波,就是一个很好的反面教材,它提醒了所有人,创新,永远不能偏离“以人为本”这条正确的轨道。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