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竞争未成主流 价格战再升温,车市陷“内卷”僵局?

最近,比亚迪的一款电动车突然宣布降价2万元,直接把价格压到了10万元以内。消息一出,朋友圈里炸开了锅。有人调侃:“这价格,买辆自行车都不够!”更多人却在纠结——是趁便宜入手老款车,还是多花点钱买带智能驾驶的新款?而另一边,奇瑞刚宣布要搞“智能化战略”,转头就推出30多款“一口价”车型。这种一边喊技术升级、一边疯狂降价的操作,让普通消费者直呼“看不懂”。车企们到底在玩什么套路?这场价格战的终点又在哪儿?

技术竞争未成主流 价格战再升温,车市陷“内卷”僵局?-有驾

降价大戏背后的“内卷”焦虑

技术竞争未成主流 价格战再升温,车市陷“内卷”僵局?-有驾

车企们嘴上喊着“技术为王”,身体却很诚实。去年一款合资品牌燃油车卖20万,今年同级别的电动车直接腰斩到10万出头。有4S店销售偷偷说:“现在卖车根本不赚钱,全靠走量拿厂家返点。”某国产新能源品牌高管私下吐槽:“不降价?销量立马跌成倒数!可降了价,利润全赔进去,研发的钱从哪儿来?

技术竞争未成主流 价格战再升温,车市陷“内卷”僵局?-有驾

这种“割肉求生”的局面,背后藏着两个硬伤。首先是技术同质化严重。大部分车企的电动车都在用宁德时代的电池、高通的芯片,连智能驾驶方案都是外包的。有业内人士比喻:“就像一群学生抄作业,答案都一样,最后只能比谁字写得工整。”其次是产能过剩。2023年中国汽车总产能超过4000万辆,实际销量却不到一半。为了清库存,车企不得不“骨折卖车”。某二线品牌甚至被曝出,生产线只开一半,工人轮流放假。

价格战里的“幸存者游戏”

在这场混战中,有人哭就有人笑。比亚迪靠着垂直整合产业链的优势,能把电池、电机、电控成本压到同行难以企及的水平。他们的工厂里,机器人焊接车间24小时不停工,平均每50秒就有一辆新车下线。这种规模效应,让其他车企望尘莫及。而合资品牌更是被逼到墙角,某德系豪华品牌被迫把电动车价格定得比自家燃油车还低,销售顾问自嘲:“现在卖车像卖白菜,还得送充电桩、送保养、送保险。”

消费者看似捡了便宜,实则暗藏隐忧。杭州一位车主花12万买了辆降价新能源车,结果发现车机系统频繁死机,售后服务点少得可怜。“厂家光顾着降价冲销量,根本没精力管售后。”他无奈地说。更夸张的是,某新势力品牌降价后,被老车主集体维权——刚提车三个月就贬值3万,谁受得了?

技术突围的“破局密码”

在一片降价声中,也有车企在悄悄布局。广汽丰田的铂智3X就是个典型例子。这款带激光雷达的纯电车定价不到14万,上市1小时订单破万。它的秘密武器是母公司多年积累的混动技术,加上本土化研发的智能系统。上海某科技公司工程师分析:“这车用的毫米波雷达虽然不如特斯拉先进,但结合中国路况做了特别优化,识别电动车、三轮车比进口品牌更精准。”

华为与赛力斯合作的问界系列更验证了技术溢价的可能性。即便售价超过30万,问界M9上市首月就卖出1.5万台。消费者看中的不仅是鸿蒙车机的流畅体验,还有不断OTA升级带来的“常用常新”感。一位90后车主说:“买车时销售承诺,明年能通过软件升级实现城市自动驾驶,这种预期价值比降价更有吸引力。”

未来战场:从价格厮杀到价值创造

行业专家指出,2025年可能成为分水岭。头部车企正在构建“数据护城河”——比亚迪每天从200万辆在售车辆收集路况数据,用于训练智能驾驶算法;小鹏的NGP功能每升级一次,用户行驶里程就增加数亿公里。这种滚雪球效应,让后来者越来越难追赶。

而对于中小车企,差异化成了救命稻草。五菱宏光MINI EV靠“改装文化”在年轻人中杀出血路,车主们自发组建了上千个改装社群;长城坦克系列专注越野细分市场,硬是把20万价位的车卖出了百万豪车的粉丝黏性。正如某新锐品牌CEO所说:“当大家都在客厅里打架时,聪明人应该去开辟新房间。”

黎明前的黑暗总是最难熬。价格战打到这个份上,车企们其实心知肚明——靠降价续命终非长久之计。就像手机行业经历过的山寨机混战,最终胜出的还是那些掌握核心技术的玩家。当消费者逐渐从“图便宜”转向“要体验”,当政策补贴退潮露出裸泳者,这场内卷僵局或许才能迎来真正破局时刻。毕竟,汽车不是快消品,谁能在十年后还在为今天的车主提供价值,谁才是最后的赢家。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