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关于“终身权益”的信任危机
“60万买的车,难道要当祖宗供着?”
2020年,河南高先生花费近60万元购入蔚来ES8,看中的正是“首任车主终身免费换电、终身质保”的权益。然而,今年7月,蔚来一纸通知,以“超出普通用户日常使用场景”为由,单方面取消了他的权益。
高先生委屈又愤怒:5年28万公里,全是个人使用,怎么就“特殊”了?
更戏剧性的是,江苏一位ES6车主也遭遇同样问题——因常年往返乌鲁木齐,年里程超15万公里,权益被取消。
蔚来的“终身权益”,到底是不是文字游戏?
车主VS厂商的“权益拉锯战”
1. 高先生的遭遇:28万公里=“非正常使用”?
购车承诺:2020年购车时,合同明确“首任车主终身免费换电+质保”,未设里程限制。
使用情况:
5年总里程28万公里,年均5.6万公里;
2023年单年行驶17万公里(日均466公里),高先生解释:“做工程生意,一天跑1000公里很正常。”
厂商回应:蔚来称“识别出超出普通用户场景”,单方面终止权益,但未提供具体证据。
2. 江苏车主的同款困境
年里程15万+公里:因业务需频繁往返乌鲁木齐,被取消权益;
核心争议:蔚来是否默认“高里程=营运车辆”?
3. 蔚来的模糊态度
工作人员仅表示“已反馈上级”,未正面回应判定标准;
网友爆料:此前有车主因跑网约车被取消权益,但高先生坚称“从未营运”。
蔚来到底有没有“违约”?
1. 法律视角:厂商有权单方面取消权益吗?
合同条款陷阱:
多数车企的“终身权益”会附加“非营运”“合理使用”等模糊条款;
但若未明确定义“合理范围”,车主可主张条款无效。
律师观点:
“若蔚来无法证明车辆用于营运或特殊用途,仅凭里程高就取消权益,涉嫌违约。”
——北京某律所交通法律事务部负责人
2. 行业潜规则:新能源车的“权益博弈”
成本压力:免费换电、终身质保对车企是长期负担,高里程用户成“重点打击对象”;
数据监控争议:
蔚来通过车机数据判定使用场景,但算法是否公平?
车主质疑:“难道要我每天提交行车记录自证清白?”
3. 用户信任危机
宣传VS现实:
购车前销售强调“不限里程”,事后改口“解释权归厂商”;
网友吐槽:“买的时候叫人家小甜甜,现在喊牛夫人。”
一年15万公里,到底离谱吗?
争议点:高里程是否必然等于营运?
支持车主派:长途商务、自驾游同样可能高里程;
质疑派:日均466公里,比许多专职司机还拼。
厂商和车主,谁更冤?
站队蔚来:
“一年17万公里,骗鬼呢?肯定是跑黑车!”
“免费换电成本高,厂商有权防薅羊毛。”力挺车主:
“合同没写里程上限,凭什么反悔?”
“如果跑得多就取消,当初别吹‘终身’啊!”中立观点:
“建议蔚来公开判定标准,否则就是霸王条款。”
新能源权益承诺的“诚信困局”
明确合同条款:
车企应提前定义“非正常使用”,而非事后“自由裁量”;
建立申诉机制:
车主有权对判定提出异议,厂商需举证;
监管介入:
避免“终身权益”沦为营销噱头,需行业规范约束。
结语:车主权益不应是“薛定谔的猫”
高先生的案例绝非孤例,它暴露了新能源汽车时代的新型消费矛盾:
厂商在成本压力下“秋后算账”;
车主为模糊条款买单,维权艰难。
我们呼吁:
蔚来公开透明处理此事,给出合理解释;
行业反思“终身权益”的承诺真实性;
消费者购车前务必细读合同,留存证据。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