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YU7在6月26日晚上市,一台售价25万-33万的纯电运动SUV,3分钟大定20万辆,1小时大定289000辆,截至6月30日,锁单已经超过了30万辆,这绝对是中国汽车工业乃至全球的行业奇迹。
我们经常抱怨大环境不好,为什么一台均价30万的汽车会有如此破圈?当汽车行业开启价格战的那一天,已经有几十个品牌离我们远去,小米YU7用销量告诉我们,用户不是不买车,只是不会买垃圾车。
传统汽车厂商通过几十年累积的经验,明白了国人只喜欢方方正正的家用SUV,哪怕是豪华品牌BBA的运动性SUV,同样是个性、小众的代名词。小米YU7的成功是多方面的,它让原来没有准备买车和换车的用户,全部加入了这场疯狂抢购中,也是给全行业做出了表率,当你们还在抢友商的用户时,以价格战保销量的时候,小米已经上升到另一个次元中了。
从产品本身来看,YU7的成功绝不是外观,也不是天际屏,更不是所谓的智能驾驶辅助系统,而是它的所有设计,全部都是以用户为中心的思路设计打造的。比如现在新能源汽车引发的电池安全问题,小米早在SU7上就用上了倒置技术,电池包底部还有超级耐刮防摔的涂层,曾经有个实验,当一颗鸡蛋喷上涂层后,从几十米的高空衰落也不会碎。
小米用一场24小时耐力赛,说明了很多人关心的问题。YU7在24小时以平均时速超过210km/h的速度下,行驶了3900+km,把奔驰和保时捷都甩在身后。这场测试可以得出结论,YU7的充电速度够快,三电系统的热管理够牛,直接打消了所有潜在用户的疑虑。
当友商还在强调屏幕有多大,座椅有多舒服的同时,小米YU7率先把主驾驶座椅也设计了零重力座椅,通常这个配置只会出现在副驾或者后排,除小米之外,没有人关心驾驶员是否也需要一张舒适的零重力座椅。小米作为手机起家的科技公司,跨行造车以后,它开发的生态确实是传统汽车厂商比不了的。YU7在SU7的基础上,把原本的拓展接口加入了供电功能,后排座椅头部的上方,加入了一排可供电的导轨,通过磁吸功能让眼镜盒、纸巾盒等更方便,这些功能绝对没有任何技术难度,可是其他的友商就是想不到,小米的产品经理是真正理解用户需求和痛点的。
小米在手机行业积累的产品思维,设计能力,供应链整合能力,包括新车上市宣发的每一步节奏,都是传统厂商所欠缺的能力,这是它们在手机圈厮杀这么多年来积累的先进经验,放在节奏缓慢的汽车行业,真的是降维打击,尤其是这些传统汽车厂商超级复杂的流程,乌龟似的推进速度,以及最后拍板做决定的门外汉“掌门人”,哪怕是把YU7的图纸和设计全部给到他们,极有可能最后也会被否掉,项目直接流产,亦或者造出来了因为自身的傲慢和迷之自信,最后被冠以。
小米从SU7开始正式进入汽车圈,它基本就是进入行业最晚的品牌,没有先发优势,也没有提前布局占据用户心智,更没有多年积累的智能驾驶辅助能力,直到现在,小米的智驾辅助能力依旧是短板,但是小米的用户根本不会担心这一点,有几十上百亿的研发资金作为动力,有几千人的工程师团队兜底,雷军更是公开表示要在明年之前做到行业第一梯队,作为一家科技公司,软件从来不是用户需要担心的问题,而不止一个传统厂商的用户,都在投诉一年甚至两年没有OTA,甚至地图版本还停留在2021年。
以前汽车厂商躺着赚钱习惯了,还停留在随表搞搞糊弄消费者,就可以轻松赚钱的幻想中,先是特斯拉,让它们有了危机感,尽管每个人都在对标特斯拉,吊打碾压特斯拉,一看销量连特斯拉的零头都没有,接下来就是华为,好在华为只是把40万以上的豪华车区间握在手里,没有对它们的根基形成冲击,小米SU7和YU7两台车,20万-33万的价格区间,让它们连坐立难安的机会都没有,直接就是毫无还手之力,只有等着破产清算,所以才有了各个车企老总那些失智的言论,因为别人只是让它的日子不好过了,而小米是让它们没有日子可过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