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开电动车的朋友们,心里可能都有一本说不完的“苦乐经”。
高兴的是,电费确实比油钱便宜,车开起来又安静又顺溜,起步提速那叫一个快,在城里代步是真香。
可烦恼也同样突出,一到冬天,那续航里程掉得比股价还快,暖气都不敢放开了用;跑个长途,服务区里找充电桩就跟寻宝一样,找到了还得排大队,充个电动辄一两个小时,把旅途的好心情都给磨没了。
这些问题,可以说是现在所有电动车主心头的一根刺,也是很多想买电车的人犹豫不决的最大原因。
然而,最近咱们国家传来一个大好消息,可能很快就要把这些烦恼一次性解决了。
这个消息的核心,是中国科学院的陈军院士带领的南开大学科研团队,在电池技术上搞出了一个大突破——他们成功研发出了一种能量密度特别高的全固态电池。
这个电池有多厉害呢?
目前实验室样品的数据是,能量密度达到了惊人的400Wh/kg以上。
这个数字可能大家没什么概念,我们来做个对比就明白了。
现在市面上最好的电动车,比如特斯拉和咱们国产的一些高端车型,用的三元锂电池,能量密度大概在250到300Wh/kg之间。
陈院士团队的这个成果,一下子就比现有顶尖水平高出了三到四成。
这还不是终点,按照团队的计划,他们力争在一到两年内,把这个数字进一步提升到600Wh/kg。
600Wh/kg又是什么概念?
简单来说,如果把这种电池装到一辆普通的家用电动车上,它的续航里程就能轻轻松松地超过1000公里。
这意味着从北京开车到上海,理论上中途可以不用充电,一口气开到目的地。
更让人兴奋的是,这项技术还预示着极快的充电速度,未来可能实现充电十分钟,就能跑上千公里。
想一想,这个补能速度已经和咱们去加油站加满一箱油的时间差不多了。
如果真能实现,那电动车现在最大的短板就被彻底补上了,燃油车引以为傲的加油便利性优势也将荡然无存。
那么,这个听起来有点像科幻产品的“全固态电池”,到底是什么原理呢?
其实说白了,就是把现有电池内部的“液体”部分给换掉了。
我们现在用的锂电池,不管是磷酸铁锂还是三元锂,它的正负极之间都填充着一种叫电解液的化学液体,锂离子就是通过在这个液体里来回“游泳”,实现充电和放电的。
但这个“游泳池”有两个天生的缺陷:第一,它是有机液体,本身是易燃的,在极端情况下,比如受到猛烈撞击或者内部短路,就可能导致热失控,引发燃烧甚至爆炸,这是电动车安全隐患的主要来源。
第二,这种液体在低温下会变得粘稠,锂离子游不动了,电池的活性就大大降低,这就是为什么电动车一到冬天续航就“打骨折”的原因。
全固态电池的革命性就在于,它用一种固态的电解质材料,比如特殊的陶瓷片或者高分子聚合物,来取代那层液态的电解液。
这么一换,好处是全方位的。
首先是安全性的质变。
没有了易燃的液体,电池从根本上就变得不容易着火了,它的本质更像一块稳定的“陶瓷片”,就算用针去刺穿,也不会像传统电池那样瞬间短路起火,安全性可以说是提升了好几个等级。
对于把车看作移动的家的用户来说,尤其是车里经常坐着老人和孩子的家庭,这种安全感是无价的。
其次是性能的大幅提升。
因为固态结构更稳定,科学家们就可以更大胆地使用一些能量密度更高的正负极材料,比如直接用金属锂做负极,这在液态电池里是很难实现的。
这就好比原来是个纸杯子,不敢装太热的水,现在换成了保温钢杯,就可以放心装开水了,电池能容纳的能量自然就更多,车子也就跑得更远。
最后,它还解决了低温性能差和充电慢的问题。
固态材料的物理性质受温度影响远比液体小,所以在寒冷的冬天也能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同时,设计优良的固态电解质可以让锂离子像在高速公路上一样快速、笔直地通行,这就为实现超级快充奠定了基础。
当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任何一项颠覆性的技术,从实验室走向市场,都有一段漫长且充满挑战的路要走。
全固态电池虽然前景无限美好,但眼前也面临着几座必须翻越的大山。
第一座就是成本。
新材料、新工艺的研发和生产线的建设,前期投入都是巨大的,这必然导致早期生产出来的固态电池价格会非常昂贵。
如果一块电池的成本比整辆车还高,那即便性能再好,普通老百姓也消费不起,技术就失去了普及的意义。
如何通过技术优化和规模化生产,把成本降到市场可以接受的水平,是商业化的关键一步。
第二座大山是制造工艺。
固态电池内部是固体与固体的接触,要让电解质和电极之间像液体一样紧密无间地贴合,难度非常大。
如果接触不好,中间有缝隙,就会产生很大的电阻,电池的性能就会大打折扣。
如何解决这个界面问题,是全世界科学家和工程师们正在努力攻克的难题。
第三,是整个产业链的配套和标准问题。
就算我们有了能十分钟充满的电池,也得有能支持这么大功率的充电桩和电网才行。
这需要对现有的充电基础设施进行全面的升级改造,是一项巨大的社会工程。
同时,一个新的产品要健康发展,必须尽快建立起统一的行业标准,包括性能、安全、测试方法等,这样才能保证产品质量,保护消费者的权益,避免市场出现良莠不齐的混乱局面。
尽管挑战重重,但这次陈军院士团队的突破,无疑给我们注入了一剂强心针。
它标志着在新能源汽车最核心的电池技术领域,我们中国已经从过去的追赶者,逐渐走到了世界舞台的中央,具备了与日本、韩国、欧美等传统科技强国同台竞技甚至局部领先的实力。
这背后,是国家对基础科学研究长期的、坚定的投入,以及一代代科研工作者默默无闻的奉献和汗水。
这场围绕未来出行方式的全球竞赛已经进入了白热化阶段,而全固态电池,正是我们手中一张极其重要的王牌。
它的出现,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更加安全、便捷、环保的电动出行时代正在加速到来。
虽然前路漫漫,但方向已经明确,希望就在前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