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车这几年真是热闹得不行。以前说买车,大家还在纠结油车是买本田丰田还是宝马奥迪,现在倒好,打个车款名,后面带一串SU7、M7、L90这种字符,感觉就是个手机型号。说到手机,这次榜单最扎眼的还得是小米,一边递交销量、另一边搞大规模召回,到底是能力强、底气足,还是这行业就该这么玩?不少人看了新闻都会问,这召回已经十几万辆了,怎么人家销量不跌反涨?这事儿细琢磨, 还真有点门道。
首先小米现在的路子,有种“越活越像特斯拉”的意思。特斯拉以前没少玩大规模召回,但人家基本也是软件OTA一推,啥事没了。小米这一把操作,本质就是,同时在“我负责任”人设上刷存在感,同时又不损失交付节奏。你说消费者会担心吗?理论上应该的,可现实是,小米SU7刚一上市,下订的人就排队等,有人等车都快比等iPhone还远,可见这市场需求有多急切。
但咱换个角度问问,这一周小米销量又破万,里头有多少是因为小米品牌惯有的光环加成?小米粉丝是不是买别人就像背叛手机阵营一样?买车这事儿,归根到底拼的还是产品力。小米这两款YU7和SU7,一周都在五千多辆,并驾齐驱,说明市场反馈不是一时的虚火。很多人吐槽智能驾驶的毛病,结果小米一声不吭地软件给你升级,大家又觉得,这事儿处理得还靠谱。互联网心态买车的人,耐操又愿试错,这波小米算是蹭正了路。
再看看榜单老大零跑。1.29万辆,依旧是大哥,前面年年都是稳字当头。问题也出来了,零跑今儿还能在榜首,为啥关注度一直上不去?这其实反映了一个残酷的现实,普通消费者记不住“低调赚钱”的品牌,大家总记的是那些会“闹腾”的。就像苹果每次发布会不就是拉一波骂一波,反而让你觉得高大上。零跑赚了钱,低调做人,倒让人没啥热情“吹逼”。这里的拧巴,就是中国车市这几年最大的变化:声量和销量,不一定成正比。想挣钱得老实做产品,想出圈还得会甩热点。
问界最近也很猛,1.02万,增速18.6%。这王炸能端多久?市场又一阵子风吹草动就容易跟着摆。很多人都说问界拉开距离了,尤其M7新款小订突破22万。这里又得问一句,22万个小订,转化能到几成?目前新能源汽车都是预售数字很风光,真正上牌交付才最扎实,毕竟行业里康庄大道谁都认识,真金白银只有天天磨出来。问界现在热度足,是不是能持续保持?关键就在能不能把意向订单变成实际交付。别看现在什么爆款体质,散了场还谁都淡忘得快。
蔚小理,这仨曾经是全场焦点,现在各自命运都不尽相同。小鹏这周0.92万辆,高不成低不就。主力还是靠M03走量,简单说,“便宜实用”的买得快,高端那几款销量还真没挑起来。你看P7交的才1700辆,G7不到1000辆,能不能搞上去?高端市场蛋糕就那么大,广阔天地未必是下沉市场。坚持着造“极致科技座舱”的同时,门口的兄弟们却攒劲卖畅销型号。高傲和务实打架,这感觉小鹏活成了理想和蔚来的结合体。
说理想。曾经的增程一哥,现在i8销量跳水,i6全靠展车和试驾车,撑住本周数据。如果新车卖不动,四季度压力真大。理想也明白问题在哪,赶紧抱住宁德时代大腿,合资自造电池。表面上看是控成本图长远,实际上无非是公司想从赚钱转为能长久赚钱。可关键呢?纯电车型能不能撑起新一轮增长?大家都赶产品节奏,今年理想“纯电梦”真要交答卷了。还有网友老调重弹:当初靠L7、L8、L9一路稳扎稳打,现在不是也到了靠新爆品续命的节点?理想有底子,也有危机,总不能永远依赖展车虚报一波销量吧。
再扒一扒蔚来,0.67万辆,继续掉队。其实蔚来年年投资砸钱,烧钱速度堪比以往恒大。你说他们靠什么撑住?还是“高端人设”。这年头还真有信仰用户,各种换电站、超级配置、电池租赁,玩法都很花,车友们也就图个“圈子温度”,体验好点。但市场理性点讲,蔚来的增长天花板咋破?等着L90大放量?还是继续靠资本续命?这个问题,蔚来自己都没彻底想明白。现在新能源赛道比的不是谁会造“梦想”,而是谁能撑住底层需求,把车做成“刚需家电”。
榜尾的几个新人也挺有意思,方程豹涨幅28.6%,钛7和钛3两大支柱撑场面。新品牌刚亮相,销量就有体面增长,还是要归功于“新鲜感”和“背后有钱人”策略。比亚迪给做靠山,品牌里子还是靠着先进的供应链强势入局。不用太操心渠道和配件,起量是分分钟的事儿。
现在市场一天一个新花样,国庆前的新品轰炸,理想i6、问界M7、蔚来ES8轮番上场。你说用户能不眼花缭乱吗?问题来了,买菜车有没有太多差异?消费者到底选什么?有的看性能、有的看智能、有的看面子。其实讲白了,大部分人买新能源车,还是图省钱和灵活,还有个新鲜感撑着心理预期。谁能率先把“想象力”变成实际的用户黏性,谁就撑到了明年。否则,今天的热门品牌,明天就可能变成大象转身慢的典型。
市场真好忽悠吗?这时候我还是想多问一句,咱买车到底看啥?是要便宜,还是要智能,或者单纯就是看那一瞬的冲动? 特别现在,买新能源跟当年“换手机”似的。昨天看苹果,今天看华为,回头又追小米。可电动车可不是说换就三天换一台。一个不小心,OTA一下多了几个新功能,不换零件还能再战一两年。从产品迭代到营销节奏,国产新能源行业已经玩明白了“手机逻辑”。老百姓是否还能跟得上这种更新频率?有没有被拉高的预期最终落空的焦虑?这问题没人能提前给答案,各家车企比的是谁能把优惠和服务、体验做成让人信服的新标准。
新能源的竞争从来没这么激烈过,一周一个排行榜,一千辆、两千辆的起跳增速,堪比炒股打榜。拼的是产能、交付、品牌、服务、供应链、资金、渠道,以及最关键的——用户信任。公司之间互相“掐架”,嘴上说技术,手里比价格,心里想的全是活下去。盯着腹地百姓,谁能第一个做到“别让用户后悔”?等这局子落定了,才知道谁是笑到最后的那个。
说回小米,这轮召回风波淡定化解,本质上还是得益于软硬件一体的打法和忠实用户心态。可是,这能不能形成行业范本?如果未来大家都搞OTA召回,是不是意味着车企“负责任”可以靠网络软文刷个遍?大家别忘了,汽车这东西,毕竟不是手机,真要出事,后果可没人付得起。
最后,销量数据涨跌终归只是表象,背后比拼的还是持续创新力和市场感知。今天的高光品牌,明天未必不会掉队。消费者看似“失忆”,可谁家出了大问题,他们记得比谁都清楚。因此,任何侥幸和炫技,终究要靠产品本身和服务买单。
你真说哪家能稳赢?没人敢拍胸脯。新能源大战,才刚刚开始,这回合,各家都有机会翻盘。说到底,市场永远不会骗人,能打动人的,还是一辆辆靠谱,好开,真让人省心的车。至于今年国庆假期你最看好哪款,谁是下一个黑马,不如大家发评论里一起八卦,到年底见分晓。
我们坚持新闻真实性、客观性,同时倡导正向价值观。如有内容调整需求,请提供依据以便妥善处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