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程式新能源车“突然”失宠!曾是救星,如今只剩尴尬鸡肋

今日车圈,风云突变!

我们今天来聊聊那个曾经风头无两的增程式新能源车,它如今似乎有点“英雄迟暮”的意味。

还记得它刚出道时的轰动吗?

简直是新能源汽车市场的一股清流,用“油箱+电池”的组合拳,巧妙地解决了无数消费者的“续航里程焦虑”。

增程式新能源车“突然”失宠!曾是救星,如今只剩尴尬鸡肋-有驾

像是理想ONE,凭借其“大容量电池+高效增程器”的组合,将“里程焦虑”化为“卖点”,销量一路飙升,让一众传统车企都刮目相看。

问界M8、M9更是集华为的“黑科技”——ADS高阶智能驾驶系统和鸿蒙智能座舱于一身,一经推出便成为市场上的“宠儿”,销量与价格双双攀升,无数人趋之若鹜。

当年,这套“油箱+电池”的模式,堪称是当时新势力快速盈利的“黄金法则”,吸引了众多品牌涌入这片被誉为“蓝海”的市场。

增程式,一度成为了新势力们最快捷的“致富经”,从被视为“落后技术”,摇身一变成了“摇钱树”。

然而,市场的风向如同六月的天,说变就变。

就在大家以为增程式的好日子会一直延续下去时,情况却悄然发生了变化。

数据显示,今年1-7月,增程式的整体增长率仅为12.1%,与纯电动汽车35.2%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25.2%的增速相比,显得有些“力不从心”。

更令人意外的是,7月份单月销量竟然出现了11.4%的同比下滑,市场份额也跌破了10%的大关。

这巨大的反差,不禁让人感叹,市场的力量,果然不可小觑。

曾经那些以增程式为主销力的车企,例如零跑,已经开始调整策略,将C11、B01车型的增程版本进行“优化”,转而重点发力纯电市场,销量构成也从“增程占大头”转变为“纯电车型占据80%的份额”。

理想汽车,作为增程式的“领军者”,其7月份的交付量同比下滑了39.7%,更是连续两个月跌幅超过40%。

增程式新能源车“突然”失宠!曾是救星,如今只剩尴尬鸡肋-有驾

问界虽然凭借M8和M9这两款明星车型勉强支撑,但其销量波动依旧明显。

这一切迹象,都似乎在表明,不少车企正悄然“回归”纯电的怀抱。

即便是新入局的品牌,也面临着同样的挑战。

智己LS6增程版虽然在短时间内收获了过万的订单,但整个增程式市场却呈现出“增长乏力”的态势。

市场似乎在用最直接的方式告诉我们:曾经的“宝藏”,可能已经变成了“鸡肋”。

更值得关注的是,新势力内部的销量结构也发生了显著变化。

去年,纯电与增程的销量比例是43:57,而今年,这个比例已经逆转为64:36。

增程式市场,仿佛只用了一个春节,就从“蓝海”变成了“红海”。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增程式的“失宠”呢?

问题的根源,或许要从用户的实际使用体验中去寻找。

有数据显示,如今的理想车主,日常通勤85%的时间都选择纯电模式,而那个曾经被视为“救星”的增程器,如今更像是一个“以备不时之需”的备用方案,一年可能只使用两三次。

增程式新能源车“突然”失宠!曾是救星,如今只剩尴尬鸡肋-有驾

我身边就有几位曾经的增程式车主,在换车时,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纯电车型。

他们普遍反映,当初选择增程,是出于对“续航焦虑”的担忧,而现在,随着纯电技术的飞速发展,“油箱”已经从“刚需”转变成了“心理安慰”,增程式作为“过渡技术”的本质,愈发显露。

这背后,是纯电动汽车技术的“强势崛起”。

电池成本的断崖式下跌,使得纯电车型的价格竞争力大幅提升。

同时,充电基础设施的日益完善,充电速度的飞速进步,让“续航焦虑”成为了过去式。

例如,特斯拉Model Y长续航版,其CLTC续航里程已经大幅提升,并且充电速度也大幅缩短,6分钟即可充至80%的电量。

这种“15分钟补能300公里”的体验,无疑极大地缓解了用户的充电顾虑。

even 在三四线城市,充电设施也正在加速普及,快充技术让用户能够更便捷地为车辆补能。

当“加电比加油更方便”成为现实,增程器在用户心中的重要性自然大打折扣。

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增程式技术本身也在经历一次“蜕变”,但这种蜕变,却让它陷入了一种“尴尬”的境地。

如今的新增程车型,普遍搭载了大容量电池,并支持800V超充技术,纯电续航里程已经大幅提升。

增程式新能源车“突然”失宠!曾是救星,如今只剩尴尬鸡肋-有驾

例如,智己的“恒星”增程版,配备了66度电池,纯电续航可达450公里;尊界S800则拥有63度电池,纯电续航330公里;极氪9X更是搭载了70度电池,CLTC续航达到380公里。

然而,这些技术的升级,也带来了更高的成本,更重的车身,以及可能略逊一筹的操控体验。

过去,增程式的核心优势在于“成本控制”和“无里程焦虑”。

但如今,它却不得不与纯电车型在续航、成本和使用体验上进行“正面较量”。

曾经“便宜+无焦虑”的独特优势,正在被一点点稀释。

更令人费解的是,“成本倒挂”的现象也开始出现。

智己LS6增程版的售价,与同配置的纯电版相差无几;极氪9X的70kWh电池成本,甚至超过了Model 3后驱版的62.5kWh电池。

过去“增程比纯电便宜”的时代,已然成为历史。

大容量电池的增程车型,反而逐渐趋向于“高端配置”。

这说明,增程式技术本身并未走向“末路”,它只是在市场成熟的洗礼下,经历了一场“去泡沫”的过程,正在“回归其本职”。

它曾经解决了早期纯电车型存在的“里程焦虑”,如今,随着电池成本的下降、充电网络的普及以及充电速度的提升,增程器的作用正在被逐步取代。

增程式新能源车“突然”失宠!曾是救星,如今只剩尴尬鸡肋-有驾

这是技术迭代的必然。

而那些“大电池+超快充”的增程车型,本质上是在向纯电技术逻辑靠拢。

随着电池成本的进一步下降和超充技术的普及,增程器最终将回归其“过渡产品”的定位,服务于那些偶尔有长途需求,或者对充电有轻微顾虑的特定用户群体。

未来的汽车市场格局,或许会呈现出这样的图景:

大众消费市场: 纯电动汽车将占据主导地位,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型作为补充,而增程式车型的市场份额将变得微乎其微。

中高端市场: 增程式车型仍有可能作为一种“利润补充”,但其市场份额预计将稳定在10%左右。

豪华车市场: 大容量电池的增程车型,可能会成为一种“豪华冗余配置”,以提升品牌溢价。

换句话说,增程式并不会完全消失,但它将从“销量担当”转变为“利润点缀”。

只有那些拥有强大品牌影响、完善充电网络以及出色智能化体验的头部企业,如问界、尊界、理想等,才能在这片市场中继续分一杯羹。

而那些盲目跟进的品牌,比如深蓝、岚图,很可能面临被市场淘汰的风险。

零跑汽车的策略调整,便是明证。

他们正逐步将重心从“增程走量”转向“纯电主战场”。

甚至一些车型,已经将增程定位为“越野高端选配”,彻底放弃了“走量”的幻想。

归根结底,对于汽车制造商而言,增程式已不再是“快速盈利的捷径”,而是“锦上添花的豪华配置”;对于消费者而言,它也不再是“刚需”,而是“多一份安心的选择”。

市场终将回归理性,让纯电动汽车回归其本源,让增程式车型找到其应有的位置,实现“各安其位,各得其所”。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