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息贷款能省钱,特斯拉销量下滑,充电桩建设加速

一说到现在的汽车圈,最近的新闻就一堆堆往外冒,有表面热闹的,有背后冷冰的。你说,贴息买车,看起来是好事,能不能真的帮到老百姓?你又看特斯拉销量一跌再跌,通用裁员,谁还敢放心大胆投钱买电车?这些乱糟糟、你追我赶的消息,背后到底有啥门道?

咱就先拎一个最直观的说说。财政贴息贷款,拉着银行和老百姓一起玩“买车不心疼”。表面上谁不要实打实的优惠?但你细品这事儿,有几个“门槛”——单笔得5万以上,专用汽车消费,贷款得真实,贴息一年才1个百分点。钱肯定没白给,可你要想薅这个羊毛,基本上就是你本来就想买车了,那贷款时候能省点;但要是你压根就没计划,光因为贴息去买,真的划算吗?

现在车市,表面是热热闹闹,内里其实虚的很。你比如上海7月汽车零售总额,首次正增长,也就5%。你这背景是什么?是去年和上半年一直低迷,偶尔一蹿就是好消息?更何况,新能源车价格一压再压,老百姓的消费欲望其实变得越来越谨慎了。补贴、贴息、限时优惠、金融政策,都说是促产促销,但最后其实都在拼谁的政策更猛,谁能多撑一年——你说这是不是有点像小时候抢红包,谁手快,谁沾光?

但也别光看国内,国际上更是一地鸡毛。先看特斯拉,在欧盟销量已经是连续7个月下降,今年7月更是只卖了6600辆,同比去年直接砍半。大家有没有想过,电动车最夸张的增长期是不是已经过去了?中国、欧美都在拼命补贴,不管民众是不是认,只要能多卖一辆是一辆。可等补贴慢慢退潮,一旦大家开始精打细算的时候,剩下的就是谁价格低、谁毛病少,谁售后靠谱。这也是为啥你看美国底特律通用也要临时裁掉360人,直接就说嘛,卖不动,库存多,工厂当然就得减产。

你说,这种裁员会不会就是汽车行业的常态?其实远不止。美国人裁一批,欧洲新能源压力也大;中国这边高峰期一过,也得面对下行压力。大厂当然还能扛几波,创业小厂估计都不用风吹雨打,自己把自己先关了。

贴息贷款能省钱,特斯拉销量下滑,充电桩建设加速-有驾

有人就说了,那机会在哪?比如我国低空装备产品400多万台了,881家企业备案,无人机、垂直起降航空器、物流配送这些听起来很酷,但实际上能让大家都掏钱的场景没几个。国家推这个,肯定是想让高科技成为新一代增长点,毕竟新能源车火过头了,新能源飞机无人机能不能接力?但想象空间归想象,普通人还是看手里的车能不能修不修、保险贵不贵、加油充电方便不方便,哪有闲钱琢磨高空物流?

细致琢磨下,政策端和企业端都在使劲,但是仅靠“优化司机之家”、“提高休息环境”这些微创新,能不能把大家开车和买车的动力拉起来?这些服务固然重要,但别忘了核心还是车价、车质和收入水平。公交地铁越来越便宜,有些城市甚至免费,在这样的环境下,买车是不是还一定要成为刚需?所以,一堆政策搞出来,最后效果还得老百姓自己投票。

贴息贷款能省钱,特斯拉销量下滑,充电桩建设加速-有驾
贴息贷款能省钱,特斯拉销量下滑,充电桩建设加速-有驾

说到企业那边,最近品牌们也没闲着。比如江淮汽车报警称网上有3000多条虚假信息,在警察那立案调查。虚假信息伤害市场信心,搞得大家都跟捉鬼一样过日子。很多人一边抖机灵传瓜,一边心里也有点没底,这到底是厂商‘公关反击’,还是有人专门黑市瞎搅和?这种乱象实际上也反映一个现象,就是整个行业压力太大,谁也不敢掉队,掉队就成了别人的靶子。

更有意思的是,科研领域最近也打得热火朝天。像华中科技大学和东风联合研究院,签了6个科研项目,包括固态电池、人形机器人、智能车控啥的。这些听起来特别高大上,但普及到咱们生活能有多少落地?有些东西确实值得鼓劲——比如固态电池高能密度,真要出来了,车企不用再靠续航造假。但更多时候,科研突破和市场应用之间隔着好几层窗户纸。企业投资固然重要,但短期内能不能出成果,大家心里其实都没底。

除了电池,充电桩也在疯狂布局。广汽现在说全国有19129个自营充电桩,听起来很厉害。但你要想,真正让电动车在每个小区、小路口随便充,那还是远远不够。这么大的基建投入,靠谁买单?地方政府出一部分,企业硬扛一部分,用户实际用的时候还是会遇到“充电烦”“桩坏了”“排队长”等老问题。你说搞了那么多桩,最后如果没人用,浪费不浪费?

生产端也一片麻辣烫——比如盐湖股份半年能产8万吨锂盐了,国轩高科一口气投40亿建锂离子电池基地,大家都在赌新能源超长景气。但这两年电池原材料价格跌得满地都是,从天价降到白菜价,以前你靠电池厂屯库存发财,现在大家拼命挖新矿、搞提锂技术,但市场需求根本跟不上。原材料多起来当然是好事,但最后还是拼产品能不能卖出去。你想想,这种比“甲方爸爸还多”的局面,迟早会出一波洗牌。

再来看汽车的召回,最近克莱斯勒跟Stellantis都在召回几万辆车。发动机软件、排放代码出问题,这说明啥?现在车越来越智能,也越来越复杂,但技术门槛越高,问题也越多。软件故障、排放不达标、系统卡死,这些都不是小事。厂商嘴上说免费召回,背地里其实要花不少维修资金。用户也很焦虑,不知道自己开的车到底是不是安全,是不是环保。汽车变得越来越像手机,隔几天就要来个系统升级,这样下去,大家买车是不是越来越像买个“半成品”,边用边修?

说到底,中国汽车行业还在靠政策和创新硬撑。面子上数据有涨有降,其实暗地里产品质量、服务水平、价格体系都还悬着。大家都知道,智能化和新能源确实是方向,但想让普通人真掏钱,心安理得地开,就得回归实打实的安全、舒适、耐用、便宜。科研、政策、基建、舆论,缺一不可,但任何一个单点都不足以让行业整体升级,最后还得看综合实力。

还有一件事值得琢磨,就是汽车全球化还在变。墨西哥和巴西之间,汽车贸易额翻了35%,企业家们成群结队签协议,说明市场有需求,双方都想在合作中找到共赢。但这也提醒我们,光靠国内一亩三分地,有钱都不敢花出去了。谁能真正把产品做成全球通,才是真的牛。所以产业升级不是光靠补贴和喊政策,还是得拼“真本事”。

贴息贷款能省钱,特斯拉销量下滑,充电桩建设加速-有驾

最后回头想想,现在买车是一种什么体验?政策给你优惠,企业给你选择,技术给你想象,但你最终考虑的还是自己的钱包。贴息贷款能薅羊毛就薅,多点充电桩方便就是好事。你要让大家天天追着买新车,只要收入没明显增,光靠补贴和噱头,谁也拦不住迟早要“冷静期”。所以说,汽车行业的明天,既是政策的明天,也是大家心态的明天。想让车企活得更好,还是得问一句,“这车,你敢买吗?真的用得踏实吗?”答案没人能提前给,市场才是最终裁判。

想明白了这些新闻,喝杯热水歇歇脚,谁知道下个月是不是又有新的政策?汽车圈就是这样:一半高速,一半修路,一半看天吃饭,一半各自为营。你要是不信,等年底再来看,谁家真的能笑到最后。车市没有铁饭碗,买车没有终极优惠,方向对了,速度慢慢来。

我们致力于提供真实、有益、向上的新闻内容,如发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告知,我们将妥善解决。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