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汽车工业发展的百年历史里,通用沃蓝达无疑成为了一场关于“增程”定义的公开辩论的中心。不少人以为沃蓝达的问世是电动时代的里程碑,通用自己也竖起大旗,挥舞着“世界首款增程电动车”的招牌。但在赞美声中,质疑与争论也从未停歇,毕竟汽车圈从来不缺“唱反调”的人。美国媒体首先跳出来,斩钉截铁地认为,沃蓝达根本不是增程电动。这款“革命性”产品的发动机在某些高速情况下能够直驱车轮,本质上不过是换了马甲的插电混合动力车,算不上什么创新。你刚换新衣裳,人家直接扒皮。
面对媒体的争锋相对,通用也不是省油的灯。他们给出了解释:沃蓝达的发动机和车轮之间确实加了一套离合装置,技术上可以通过控制策略,确保发动机绝不直接驱动车轮。理论上,这样的确能称为增程电动。问题是,这“纯粹”的增程模式导致效率不升反降。通用权衡一番,选择了现实,嘴上说核心模式是增程,心里明白效率才是硬道理。宣传归宣传,账还得自己算。
但厂家说了不算,利益归属还是得靠政策。增程电动汽车能否享受纯电动补贴和特权,码在于政府怎么下定义。对于此,CARB(加州空气资源委员会)亲自下场,试图厘清概念,防住厂商见缝插针。他们一拍脑门,干脆创造了BEVx(增程式纯电动)这一新物种。规定一出,天下归心,可实际操作却漏洞百出。按照BEVx要求,纯电续航必须高于75英里,还要大于燃油里程,电池电量高于30%时发动机禁止启动,发动机必须清洁环保。看起来万无一失,实则自相矛盾。比如说油箱稍一变大,就莫名其妙地被踢出增程范畴,简直像“我规定猫必须比狗小,否则不算猫”。
通用对此哑口无言,只能又哭又闹向上申诉:“你这标准太死板,按你说的,持续爬坡电池耗尽,发动机不能提前介入,咱车只能半途罢工,还怎么玩?”政府却摆出一副“规定已定,概不更改”的扑克脸,严肃得让人没脾气。
标准一刀切的结局便是,宝马i3这种为美国市场量身定制的小增程,被迫缩小油箱,发动机只有点装饰作用,电耗尽后瘫软如泥,商业上迅速败退市场。增程式纯电动的梦想,就此破灭。剩下登台的还是沃蓝达代表的REEV(增程混动)。此后行业标准一再模糊,等日产e-Power登场,串联型混动也被悄悄塞进增程电动的筐里,再看看日产宣传:号称“我们是电动车!”你信吗?反正广告费花出去了,说什么都有人信。
再把视角放到中国,标准继续模糊不清。通用沃蓝达的REEV模式成了参照,但具体定义却模棱两可。“只要能纯电全性能运行,续航不够时车载辅助供电装置(比如发动机)为动力系统提供电能,并且发动机与驱动系统之间没有机械传动,那就算增程电动。”好吧,这可太宽泛了。实际操作上,发动机是不是通过特殊离合又能直接驱动,这种技术细节,谁关心呢?
争议不断。坊间流传着两个阵营:一派力挺沃蓝达,说它就是地道增程;另一派认为它其实就是插混。官方不表态,通用乐得随大流,混个脸熟,享个名头。
学界也掺和进来。欧阳明高等权威指出,日产e-Power是标准串联混动,而雪佛兰沃蓝达则符合增程电动汽车的定义。理由很简单:沃蓝达绝大多数工况都能靠纯电,发动机只是为提升效率在特定时速(比如60公里/小时以上)、较低荷载时辅助驱动。就像大排量V8在巡航关掉一半气缸,不代表那是“四缸”,合理使用技术就是“差异化体验”。通用可以不选择直驱,但为了油耗,“多此一举”。而在需要强动力时,会自动回归增程,和闭缸省油的初衷如出一辙。
综上所述,沃蓝达,有资格坦然宣称自己为全球量产第一款增程电动汽车。标准之争归标准之争,历史终究会还原本质:技术名词算来算去,最后落地的,还是谁敢先迈出这一步。
本报道旨在倡导健康、文明的社会风尚,如有版权或内容问题,请通过官方渠道反馈,我们将第一时间核查并调整。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