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门见山,去年我见过某车展上一台国产新能源车,标价15万(这还算偏高),我估计它的电池成本大概占了7成。说实话,这个比例稍微瞎猜的,但行业里大概五六成的电池成本,几乎是在直接让车价吃掉,剩下的差不多是车身、电子和人工费。你电池越便宜,整车价格也就越有弹性。
我刚去修车厂听到的消息,一位姓李的维修工说:你看,这几年咱们这边的电池换了多了,价格能下降个10-15%。这倒让我觉得,电池成本的变动对整车市场哗然的影响远比我们想象中的大。你试想一个概念——如果电池降价20%,那整车成本也能下降差不多三分之一。车企还能怎么涨价?或者,可以赚点降价空间,是不是?这里面的变化其实挺慢的,供应链调节不像翻个书那么快。
说到技术创新,我特别关心的其实是芯片和软件。你知道的,芯片这个比喻就像手机里的处理器。买手机也得选高通还是苹果芯片,实际上汽车的芯片也在改变——这两年最火的词是自动驾驶辅助。但我常想,这会不会是一场吓唬市场的秀?去年,听说某公司在L2级别辅助系统上花了不少心思,可我打个比方,这就像买了一辆车,车里有个GPS导航,但其实它偶尔还会犯迷糊。难道未来的L3还能像开车一样手不用那么忙吗?我不好确定,但感觉这个智能化路线,跟手机一样,是个渐进渐稳的故事。
刚才翻了下笔记——发现新技术和成本下降的关系其实很微妙。像固态电池,其实我心里一直在想,它真能普及吗?我猜测,这可能像早几年手机架构升级一样,得等几年的技术成熟期。供给链这块儿,嘿,好比炒菜,原料得配齐了,才能炒出好菜。配齐的时间长短,决定了产业链的韧性。否则,突然缺芯或缺电池,车企就像遇到厨房断货一样,一时半会儿作不出货。
对比一下,去年我帮朋友试驾了两款15万左右的紧凑型车。一个是国产自主品牌,配置上差异明显,尤其是车机系统,反应快,但车内空调调节感觉连贯性差点。另一个是合资品牌,略贵点,空调调节细腻很多,系统也反应慢一些。实操差异大概是系统反应快慢,这是软件和硬件配合的问题。你会不会觉得,工业设计也类似厨师炒菜,大锅和刀工不一样,同样的原料能炒出不同味道?这些差别,可能变成未来市场竞争的关键点。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脑袋里反复琢磨,供应链的断裂其实也像我装修房子时遇到的难题:一环掉链子,整个计划就乱了。去年听说某厂某批芯片延迟二三个月,车企就得打补丁,推迟交付。就像做拼图,哪块没到,整个画面就不完整。
我还记得一位朋友问我:你觉得这行业还能扛多久?我一边想反馈,一边又觉得太难答,毕竟市场变得像海浪,一浪接一浪。而且,行业调整的速度让我觉得,很多事情其实都没那么确定。举个例子,去年底,我让朋友帮我看电池价格走向,他回:我估算电池降价,可能就是两到三年后才会很明显。那时候,我就问:会不会真的像天气预报,不靠谱?他笑:估算嘛,别太当真。可这个估算其实挺像我们对未来的猜测,总带点盲目自信,也有点怕错。
我还在想,未来车企是不是会像苹果一样,把硬件和软件打包销售。用户拿到的车,不仅仅是交通工具,更像是一个生活平台。配套的内容和应用,价格会不会变得比硬件更重要?这点我也存疑,毕竟,现在好多软件还是免费试用,但未来会不会变强制订阅?我觉得这还得时间验证。
哦,对了,这里还留个悬念——你知道吗?汽车芯片其实比我们想象中的复杂得多。我猜,很多芯片的功能可能是把几百个小芯片组合成一个大脑。这样一来,维护和升级也就变得像拼乐高一样难。至于国产芯片,是否能够反超还得看政策和技术突破,毕竟,这种壁垒不是一年两年能冲破的。
说到这儿,不知道你有没有发现,汽车成本最低的,其实不是车体材质,也不是品牌溢价,而是零部件的生产成本。我们经常听说零部件集中采购,实际上就是像超市里买菜一样,砍价、配料。某个厂商内部管理得好,供应链调配得灵活,成本自然就会低。反过来,管理松散,成本就会像布丁一样,一碰就碎。
对未来的,其实我也挺模糊。大规模普及新能源,可能会带来充电桩和电池回收的新战场。可是这个行业投入大,回报慢。估算一下成本,单个智能充电桩投资大约5-10万(体感,样本少),拆台的地方是充电效率和电池寿命,这个两者都到位了,才能更快推广。否则,花再多的钱,也跟没用一样。
眼前的这个节奏,像极了年轻时的迷恋爱情。有时候感觉甜蜜,有时候又觉得麻烦。你觉得,像自动驾驶这种花哨点的技术,真能普及到每一个普通家庭?还是只能挂在招牌上做个样子?我自己头大也不敢有定论。
这只车到底还能不能买得起,我不知道。技术进步和成本下降的速度,总让我觉得可能就在下一次牌局变了天。也许未来十年,我们看到的汽车,会完全不一样。或者,还是和现在差不多,只是背后多了点智慧。最踏实的细节,比如那辆车的那个发动机罩/门把手的细节,我倒是更想知道——它们经过怎样的记忆改造,才变得更耐用、更漂亮了。
这个行业,像个永远走不完的路,谁说得准下一站会是什么样?
全部评论 (0)